首页 > 历史 > 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孔子为什么把女人与小人相提并论?

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孔子为什么把女人与小人相提并论?

公元前532年,孔子19岁,依照父母的意愿而娶妻,是古代社会里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二人并非青梅竹马,也非两小无猜,而且孔子是一个以事业为重的男人,为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常年在外,周游列国,却屡屡失败,犹如丧家之犬,怎能顾得上自家的老婆孩子呢?

孔子的妻子常年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长年看不着自家男人,也看不见自家男人的前途,心生怨恨与牢骚必然会有的;然而孔子四处奔波,道路崎岖,同时家庭这个"大后方"又不稳定,也让他顿感烦躁,于是找了个理由与妻子离婚了,当时叫"出妻"。这或许让孔子对女人产生了不信任感,甚至讨厌女人的原因之一。孔子,也是在爱情里受过伤的男人……

孔子说过"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说明在孔夫子的眼里,小人与女人都属于难侍候、不讨人喜欢的。而且孔子还将一个人的品德好坏与是否好色挂钩,最典型的事例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孔子见南子,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是孔子周游列国,走到他最重视的卫国时,发现左右卫灵公言行举止的竟然是他美丽的夫人——南子。意思是:我没有见过好品德的人会如此的好色。换句话说,好色之徒品德都不会好。

准确来说,孔子是认为漂亮的女人不讨人喜欢,那么孔子为什么不喜欢美女呢?或许可以从以下的这段故事可以看出来点端倪。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为大司寇,在鲁国执政三个月,通过推行一系列措施,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政绩蜚然: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意思是说卖羊和卖猪的商户不涨价,男女分道行走,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占为己有,四方客人来到本地都不用向官员求请,好像回到自己的家中一样受到的接待。简直是盛世一般。

可是,齐国人听到鲁国如此的政治清明、国家兴旺感到非常害怕,有士大夫说:"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兴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煮致地焉?"意思是说鲁国让孔子继续执政的话必然会称霸,成了霸主就会扩张地盘,齐国与鲁国是最相近的邻国,那么鲁国肯定会首先吞并齐国,我们为何不割地给鲁国以求平安呢?"

有个叫黎鉏的人想到了个办法,说:"请先尝试一下我的办法,如果不行,再行割地也不迟。"这个办法就是选齐国中最美的八个女人,送给鲁定公。结果鲁定公每天都是沉迷美女的歌舞中,也不管什么国家大事,对孔子也不言听计从了。学生子路对孔子说:"夫子可以离开鲁国了。"孔子说:"别忙,鲁国将在城外祭天,如果把祭祀用的肉分给士大夫,那么这件沉迷女色的事还可以被制止。"

可让孔子失望的是,鲁定公终日与齐国美女混成一团,数日不务政事;到城外祭天,也不把祭祀的肉分给士大夫。于是,孔子决定离开鲁国。

师己送孔子,问:"鲁国究竟有什么事做得不对,触犯你了呢?"

孔子说:"我可以唱一首歌吗?"于是孔子清清了嗓子,唱道:"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渴,可以死败。盖优哉游战,维以卒岁。"意思是女子的口舌可以挑拨君臣关系,使大臣被迫出走;对女子的渴望,可以导致国破家亡。我悠哉游哉,只求过一生。

自离开鲁国后,孔子执政的辉煌时代也就结束了,从此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会到卫国,一会到陈国,一会又返卫国,再去曹国,去宋国、郑国等。

孔子居无定所,侍无定君,四处碰壁,都是因为女人。

说女人挡了孔子的为政之路,女人听了可能不服气,但孔子就是这样认为的。虽然表面看是腐败分子挡了孔子的为政之路,但是腐败分子之所以腐败,又总是因为离不开女人。不妨细数一下,自古以来哪一个腐败分子身边缺少美女呢?

虽然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意思是说吃饭、男女事,都是人的本能欲望。但适度的范围内实现食、色的本能欲望,是可取的,但如果过了度,在食与色前加上"好"字,就是两回事了。好吃之徒与好色之徒,在孔子眼里,都是不能容忍的。

毋庸置疑,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得创始人,是个大教育家,又是个公认的圣人,竭尽一生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他却没有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还说出"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的感叹,这或许是与他这一生一心想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却总是屡屡不得志,四处碰壁,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无关系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9785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