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2019年6月14日,梅墨生因病去世,享年60岁。人们一片叹惜,“太意外了!他那么年轻!”
梅墨生,1960年生于河北,号觉公,斋号为一如堂,画家、书法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武术七段,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
梅先生一生对养生研究很深,在各大杂志都有文章,时常教育大家注重养生。
他原本并不为大众所知,却因为“养生大师”“太极大师”与过早逝世联系在一起,让无数中老年人陷入无尽的思考。
01
我们经常在朋友圈看到类似各种养生文章的推荐,而且现在各大APP都开始推出步数功能,占领朋友圈步数排名前几,成了一些养生达人的一个小目标。
走路,确实是很好的运动,连世界卫生组织都说过: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数上碾压别人,那么,你可能同时碾压了自己的膝盖。
走路太多,也会对膝盖产生损伤,时间一长,原本应该起到润滑关节作用的关节腔液越来越多,可能会形成膝关节积液。过度运动,也伤害身体。
我们如此看重养生不得不说,我们是有多么恐惧死亡。
希望自己健康毋庸置疑,可是我们不能分辨真假的做的种种“伪养生”更是将自己推向了健康的反面。
中国科协2015年开展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仅为6.20%,有19个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继续上着假养生的当。
02
在中国,我们过度养生的背后更多是恐惧死亡。
因为在我们的国度中,死亡是一个最忌讳的词。小时候如果谁谁不小心说一个“死”字家长可能都要让你赶紧“呸呸呸”。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畏惧死亡是人类的天性,可是如此回避死亡这个问题却是每一个人心中根深蒂固的。
作家张丽钧也讲过一段美丽经历。
那年,她跟团到德国旅行。早上起来遛弯时,突然发现:“离旅馆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个墓园!”
同行者愤愤,说安排住宿的导游太混蛋了。吃早餐时,张丽钧发现旅馆也住了很多德国人。
“我们才知道,德国墓园多建在城镇黄金地段,他们不怕鬼,愿意与死人朝夕相处。”
他们的墓园好美呀!
有根的、无根的鲜花触目皆是;茁壮的苹果树结满了累累果实;苹果树下,是一条条原木长凳。
长凳的边缘还发着幽幽亮光,这是人们常年光顾弄出来的“包浆”。德国人去墓园祭奠时,还常带着书,坐在长凳上,为死者诵读美丽的诗文。
看到这样的情况,张丽钧感叹不已:“徜徉在这样的墓园里,我没有恐惧感,相反,这里静谧安适的氛围,竟让我生出恋恋不舍之情。
可在中国的墓地总有一种阴森之气,我们虽然也会不舍的悼念死者。
没人愿在这里安放长凳,安放了也不会有人来坐;只有在那个法定假日里,大家才来意思一下:
看重金钱,就送去面值大得吓人的冥币;
看重美食,就送去画在纸上的满汉全席;
看重奢华,就送去纸糊的别墅豪车。
欧美墓园常常与住家比邻而居,而中国墓园则建在远离人烟之处,欧美人祭奠亲友时常送鲜花书籍,而中国人祭奠亲友常送钞票俗物,两者的巨大差异,彰显着我们“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3
在信息科技发达的如今,上网获取健康相关资料不再是难事。对于许多人,察觉到身体不适后,第一反应便是上网搜索与症状相关的疾病。患者愿意主动获取信息令人可喜,然而这些信息会对患者产生什么影响呢?对一些患者来说,知情能够缓解紧张,然而对于另一些患者,增大的信息量反而加重了焦虑,甚至有可能影响医患关系。
大家一旦有什么毛病总想在各大软件搞个明白,今天被狗咬了就担心自己是不是患上狂犬病,明天胃痛了怀疑自己是不是胃癌了。
心理障碍中有一个叫“疑病症”,很多人即使身体健康,可他们就是会担心身体患上不治之症。天天为此担心的不得了。有些人甚至不相信医生的诊断,面对身体一点点小毛病天天跑到医院检查,甚至很多医生都开始认识他了。
浙江电视台6频道《1818黄金眼》栏目组官方微博报道,又到了一年一度体检季,比体检更难的,有人说是看自己的体检报告。
街采中,竟然有80%的90后都说自己不敢看体检报告,“需要梁静茹的勇气”。
虽然有些人可能是一些玩笑,但是有时候却是折射出大家对疾病的过度恐慌。
04
先前还有过一则爆火的人生A4纸图片:如果你能活到75岁,那么你的人生可以在一张A4纸上画满30乘30的格子,每一个格子代表一个月。
如果你刚刚过了20岁,那么你的人生表格是这样的:
五十岁,我们所剩的人生是这样的:
我们有时候会害怕生病,是因为疾病可能会带来死亡。
死亡焦虑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说:我连生都不知道,怎么知道死呢。不难发现,我们习惯避讳死亡,连这两个字都不能轻易说出口,按照胡塞尔的话来说就是把死亡“搁置”起来,也就是我们总想把死包起来,隐藏起来,秘而不宣,而我们实际上是作为一个旁观死亡的人在活着。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对“生”的投入,而忽视了对“死”的思考,“死亡问题”也就被遗忘了,得不到有效的关注。于是,随之而来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弗洛伊德一生多次罹患恐惧症,包括对他自己死亡的恐惧。他认为一个人所害怕的不可能是死亡本身,因为一个人从来没有死过。那些表达与死亡有关的恐惧的人,实际上是在试图处理未解决的冲突,而这些冲突是他们无法接受或表达的。
直到长大后我才渐渐明白,我所耿耿于怀的冲突,并不是我对父母那份爱有那么伟大,而是总有一天,我要赤裸裸地,直面失去。
存在主义认为,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四个存在命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人皆无法避免这四个存在命题引发的焦虑,这些焦虑是指,我们在有自我意识、明白自己的弱点和可能面临的死亡时所经历的不安。对死亡的恐惧,或者叫死亡焦虑,永远深刻地存在。
就像亚隆所说,
人们时常会感到莫名焦虑,但是又找不到缘由,这些没有指向的焦虑,实际上都是死亡焦虑。
欧文·亚隆将这一观点引入了心理学,在1980年发表了他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文章《存在主义精神疗法》。在这篇文章中,他讨论了关于生活的四个终极悖论:
- 死亡:我们终将死亡的现实与想要避免死亡的冲突;
- 自由:我们无根基的现实与想要寻找根基的冲突;
- 孤独:存在性孤独的现实与想要摆脱孤独的冲突;
- 无意义:人生没有本质的现实与想要探寻意义的冲突。
他认为我们多数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来自于死亡焦虑,死亡使一切事物失去了意义,让人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找到永久根基的残酷现实,以及生而为人的存在性孤独。
05
在死亡面前,我一样很佩服乔布斯的人生哲学。
乔布斯一生颠覆了四大行业:
用iMac颠覆了电脑,
用PixAr颠覆了电影,
用IPod颠覆了音乐,
用iPhone颠覆了手机。
正如iPhone开启智能手机时代一样,
这四大颠覆,各自都开创了一个时代。
我们都知道他死于癌症,可是在身患癌症之前他就已经对死亡理解的无比深刻了。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
“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
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于是,他决定“向死而生”,
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
如此才有了震惊世界的四大颠覆。
所以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06
西藏人对于死亡的看法他们更多相信轮回,他们会告诉自己要不断努力修行,所以这样直面恐惧和死亡的态度往往有时候会让他们释然。
我之前去西藏的时候,有听说过西藏人有天葬仪式。‘藏人认为人过世后灵魂会离开身体,剩下的就是肉身,自然界中秃鹫以腐肉为食,如果自己的肉身能喂养其他物种,就像我们倚赖其他物种而活一样,其实是一种布施,是生命的循环。’死者被白色哈达层层包裹,由家人们载来天葬台,喇嘛将死者固定在台上,诵经后,切开肉体,秃鹫们闻到味道,纷纷从天而降,享用它们的‘餐’。
喇嘛们会视状况继续切割肉体,最后将皮肤与骨头捣碎,加上脑,才算是完成秃鹫们的一餐。整个仪式约两小时,仪式进行的时候,不见任何人哭天喊地,家人们只是平静地坐在不远的草地陪伴。
“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当我们知晓这一点时,我们就能更好的承认和面对死亡。
如果想开始摆脱死亡对我们的最大宰制,就要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让我们揭开死亡的神秘,让我们熟悉它,让我们习惯它;让我们随时想到死……..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儿等待着我们,因此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对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脱的修行。学会怎样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这是蒙田的死亡观念,
面对死亡,藏族人视为自然,提得起放得下,与我从小接受到的观念,大不相同。我无法比较究竟哪一种比较‘好’,或许没有所谓好与坏,只是一种选择而已。
(⭐️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可是他们直面死亡确实为生的时候增加了不少意义感。
苏格拉底说: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
逃避死亡永远不可能收获成长,人往往还会陷入最深的恐惧,我记得谁曾经说过人最深的恐惧是对恐惧的恐惧。
最后我用我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心理医生欧文亚隆他的书籍《直视骄阳》做个结尾:
怕死,往往是因为没有好好活过。只要认真地、尽量不留遗憾地生活,你就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
虽然死亡每天都在虎视眈眈,但这不是威胁,而是一种推动力,会让你产生一种迫切感,意识到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让自己活得更充分,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直视死亡如同直视骄阳,会给你带来痛楚,但是,在深入地反思了人生的必死之痛后,你会获得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文章参考:
《直视骄阳》、《西藏生死书》、《乔布斯传》
⭐️如果你有心理困惑,可以参考我的康复学习经验:
都知道在焦虑抑郁中接纳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做不到,这里几个故事启发你一下!
专业测试:心理健康VS心理不健康(含专业心理测评量表)
治愈强迫、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的5个关键因素
如何走出抑郁症(正念冥想方法引导)
学习接纳抑郁,发现抑郁带来的积极影响
如何在抑郁期间应对工作高压力
心理学讲解除痛苦要“接纳自己”,那么到底什么是接纳自我?
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自救指南(细节指导,建议收藏)
焦虑症康复后,我发现这些真相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文章,推倒阻碍改变内心的障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90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