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因为粗心大意、愚昧无知、脾气暴躁等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不可挽回:
有的人因为玩手机丢了孩子;
有的人因为盲信偏方害了孩子;
有的人脾气暴躁,教育孩子总是“棍棒式”;
……
可能就是一个不小心,就是一时气愤,造成了痛心的悲剧。
前不久,袋鼠麻麻看到一则新闻,心痛万分:年仅6岁的女孩,被父亲活活打死了!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位男子下手如此狠呢?
答案真是出乎意料。
原来,出事的这天,这名男子独自陪着女儿在出租屋里写作业,不停责骂女儿。女儿忍不住,顶了几句嘴,他便一怒而起,抓起手边的各种“工具”,将女儿踹翻在地,狠狠抽打!
年仅6岁的孩子,最后用尽全身的力气,说了一句:“爸爸,我起不来了。”
看到女儿还躺在地上,男子便带着怒气骂道:“别装了,快起来!”
但女孩真的再也没有起来……
临死之前,她还在叫这个混蛋“爸爸”。
秉持着暴力教育的父母,一旦情绪失控,就可能酿成悲剧。也许他们是恨铁不成钢,只是希望孩子变得更加乖巧、优秀;也可能,他们只是将孩子当做了自己泄愤的工具。
这次事件中的男子是一位刑满释放人员,或许生活有诸多不如意,让他的情绪像一座火药库,一点就炸。而女儿当天的几句话变成了导火索,理智丧失的父亲,就这样断送了自己女儿的性命。
有人说:人一旦有了孩子,爱心会更加泛滥,心地也会更加善良。他们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
可是,有些父母,总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其行为刷新我们的三观。
去年底,有网友爆出一段长达3分16秒的视频:视频中一名年轻女性,对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孩一轮又一轮的暴打让人愤怒;
一名男子也对小女孩毫不手软,狠狠地掌掴、拿扫帚抽打等。
我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可对这个女孩来说,父“爱”就是山体滑坡,母“爱”就如海啸!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被父母怎么虐打女孩都没有哭也没有躲,这足以说明这已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以想象小女孩内心承受了什么,她的生活就如同炼狱!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是的,父母这份职业,没有考核就能直接上岗,确实是其可怕之处。
而有孩子后,依然没有学会控制情绪的父母,更可怕!
有的父母留言说:
* 看过一些教育方面的书,也知道打孩子不好,可是气急之下不过脑还是会打,只是会比之前少很多,可能还是自己没有好的方法所以才会有这种不经过大脑的处罚行为吧!
* 很多时候觉得不能采用棍棒教育来教育孩子,其实对孩子也是种打击。可是孩子调皮的时候不听你的话一下就很上火,突然就丧失了理智就会打孩子。事后又会很后悔很自责,感觉自己好矛盾、好难过,不知当时自己怎么会这样对自己的小孩,过后想想以后还是尽量减少打骂吧,孩子心理会有很大影响的,我也知道这样对孩子以后成长不好,特别是会影响到孩子幼小心灵、性格方面的问题,可我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上火, 不知怎么办好无助?
袋鼠麻麻想说: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忍不住想要发脾气,先马上离开“事发现场”,然后问自己:这件事值得我打孩子吗?除了打孩子就没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哪些地方打不得?我就没有错吗?
比如: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问题出在哪?判断下是不是孩子做错了,还是沟通方式不正确?除了棍棒教育,是不是可以尝试面壁思过、减少游戏时间、不能吃零食等作为惩罚?动手打孩子,伤了头、伤了腰、伤了其他组织器官后果会是什么?
如果父母总是动不动的就斥责和殴打孩子,不仅会对孩子的身体带来伤害,还会对心理造成影响,孩子可能变得胆怯、叛逆或者也具有暴力倾向,成为问题儿童;也会影响亲子关系,他可能因此畏惧你,甚至是讨厌你,这个隔阂一旦产生,孩子与你的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疏远。
国际著名诗人、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多萝西·劳·诺特的一首诗——《孩子从生活中学到什么》(节选)写到: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们将学会指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将学会忧虑。”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之中,他们将学会胆怯。”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们将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之中,他们将学会忍耐。”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之中,他们将学会欣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之中,他们将学会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们将学会信赖自己和他人。”
陪伴孩子一路成长,我们的行为会带给他们怎样的影响?作为父母我们反思过吗?
父母是第一次当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来到这世上,为何彼此不能多一点耐心和理解,共同成长呢?
学会控制情绪,是一场人生的修行,也是教育的修行。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8岁男孩朱尔写的一首诗——《挑妈妈》:
可能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有些不完美,但是在孩子幼小的心里,自己的爸爸妈妈就是最好的。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坏情绪,伤害了孩子。
很多时候,其实不是孩子让我们失望了,而是我们父母让孩子失望了。
我们是孩子用心挑选的父母,应该努力提升自己,学习一些科学的育儿知识,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掌握育儿的方法和技巧才“合格”。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蕾德-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为小天使们营造一个有爱有温暖、有笑有欢乐的生活环境。当他们说起自己的父母时,眼里是闪着亮光、充满自豪的,而不是流露着失望、恐惧、怨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7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