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说:这两天刷知乎的时候,棕榈君被推送了这么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留学生的「抱团」行为?
下面的回答褒贬不一。
有的认为,留学生抱团很正常,到了陌生环境里,和有共同点的群体混在一起是本能,更能获得归属感也是事实。还举了印度人抱团更严重的例子。
有的认为,抱团不是问题,可以理解也不反对,但并不鼓励,与其扎在中国人堆里,过着和国内一样的生活,不如考虑如何融入更实际一些。
无论持有哪一种观点,大家都有自己的论述和想法,在浏览完所有的答案之后,赞同最高的匿名回答里,这么一段话深深戳中了我:
出发去德国之前,我的教授给我写了一封邮件,里面说:
“这两个月的时间十分宝贵,请你务必把自己,充分的,百分之百的,自杀式的融入到德国的文化里去:
去高峰期挤电车,去路边小摊买吃的,去酒吧和陌生人一醉方休,去乡下和晒太阳的老人聊聊天。不要觉得猪肘和啤酒难以下咽就不去尝试,也不要因为路边的亚洲餐厅多就给自己找借口。
我希望你回到美国的时候,不只是对德国的历史有更深的了解,更能明白,这些历史是在一块什么土地上,由谁来写就的。不论你以后继续去读更多的书,还是在生意场或是国际政治上和德国人打交道,这些看似无聊的琐事都会不断的带来新的启示。
即使你的人生从此以后就和德国无关了,你也至少可以有这个自信去说,‘既然我能在两个月里适应德国,为什么还要忌惮其他国家呢?’”
这段回答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教授的邮件中,传递的正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一个概念——“跳出舒适圈”。
“舒适圈”这个词这些日子频频和留学生联系起来,也常常被夸大。甚至一些学生直接提出“我去美国读书,但我只和中国人玩”这样让人听了心头一跳的口号。
我们虽不能拿是否能融入本土学生的圈子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讲究社交和人情的世俗观念里,朋友圈的容量大小、品质高低是评估个人成功指数的一大标准。
那么,当今留学生有哪些舒适圈现状?在舒适圈有什么危害呢?又该如何走出舒适圈呢?我们一起看下面的内容。
留学生舒适圈4大现状
近些年,出国读书的人数逐步增加。无论你去任何大学,似乎都能找到一两个来自中国的小伙伴,这为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封闭的舒适圈。
能说中文就不说英文
很多中国留学生刚去的时候英语不好,别人说的听不太懂,也不知道如何去和外国人聊天,就算遇到个主动点的外国人,一张嘴,蹩脚的英语先把自己吓倒了。再加上文化背景,成长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久而久之,即便是英语有所长进,但没有共同语言这个问题还是让人打退堂鼓。
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在与外国同学交流时,很难get到对方的笑点,所聊的话题也往往只是课业。
很少主动,害怕提问
用非母语和一群不熟悉的面孔交流,会让很多留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即便在课堂上教授问有没有人有问题,内心有疑惑的中国留学生们还是会既纠结又焦虑地沉默着。
心里想着,等一下去问问一起修这门课的朋友就好了。
在课堂活跃度上,操着一口“咖喱味”英语的印度人完全碾压中国留学生。虽然很多中国学生往往对他们蹩脚发音不以为然,但相信他们内心对这种不怕嘲笑的发言举动是很羡慕的。
畏惧Social,不愿意尝试
不知道有多少留学生出国之后,心理上是从一开始的「我要过不一样的生活,要交到外国朋友」到「也没必要非得交外国朋友,我现在玩的也挺好」。
Social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是个难题。
留学已经2年的小G表示:“我可以和别人一起讨论研究课题,可以在课堂做presentation,但日常交流这件事上,却总是感到有心无力。”
更偏向于在中国人团体里活动
因为和外国人说话太费劲,索性就不跟非中国人交流;因为不知道如何随性跳舞,索性不去也避免了尴尬。
说同一种语言,吃的惯同样的饭,文化历史什么的也都相同,当然是和国人相处起来比较方便了。
Stina注意到身边的中国留学生,上课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就连做group project的时候也要分到一个小组,完全和在中国没什么两样,他们似乎保持着以往的生活方式,也没想着去改变。
留学生长期待在舒适圈有什么危害?
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留学生抱团”并不意味着一个负面的事情,外国人圈和中国人圈不是站在对立面的,这两个圈子可以共存,可以多元化。
只有当“抱团”过度了,才会影响到你更广范围的社交。
舒适圈让人迷失留学初衷
其实大多数人都想要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只是大多数人都掉在舒适圈的温柔陷阱里无法自拔。
事实证明,倘若带着安逸的心态,用不了两周就能在陌生环境,建立起一个自得其乐的舒适圈:找到一群一起说中国话一起玩耍的朋友,找到一两家味道还不错的中餐厅,找到听不懂课也能应付考试的方法……这些,足以把带给我们恐惧和不安的新鲜事物屏蔽在外。同时,也把我们留学的初衷和未来可能的收获与成就屏蔽在外。
一旦留学生们习惯了这种安逸的生活,就不太愿意做出改变,久而久之再也不迈出中国朋友圈一步。由于长期和中国同学待在一起,一部分留学生的英语提高很慢,甚至只是日常点餐的水平。
那么,等到4年大学毕业,这类留学生可能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吗?答案肯定是No。
舒适圈无法带来成长和人脉
美国非常强调“Networking”,即“主动累积人脉网”的概念。说白了,就是一个人与人互动、互助的过程。
大学教育是一个由青少年逐渐转换成职场新人的过程,秉持着“It’s not about what you know, but who you know”这句名言,美国社会里充满着各种让大众累积人脉圈的活动。
考虑到留学不仅仅是接受教育,更是实实在在的一段人生经历,那么,如果把自己限定在某个圈子,几乎等于自己放弃了很多可能性。
要想累积自己的人脉,就必须把自己推出去,让大家认识你。毕竟人脉网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靠爸妈是谁,而是靠自己主动争取。
所以,如果留学生长期抱团,不主动去参与社交,不认识新的伙伴,那么,怎么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呢?
舒适圈让人逐渐丧失积极性
勤奋被掩埋,懒惰被滋生,在舒适圈呆太久了,就像锅里温水煮的青蛙,危险而不自知,一手好牌也会被打烂。
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在其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中提到:每个人都要给自己一点儿危机感。因为生活永远在变化中,而变化就意味着危机。别以为目前的舒适是一种享受,享受惯了这种舒适,你也就变成了呆子、傻子,最终必将一事无成。
花着高昂的学费,面对着更宽广的世界,明明有机会接触不一样的人和事,却不愿意尝试,过着和国内基本无二的生活,真的就是留学生们想要的美国大学生活吗?绝对不是。
留学生如何走出舒适圈?
你可以选择积极参加当地活动,也可以选择窝在房间里追热剧刷屏;
你可以选择和外国人谈笑风生,也可以选择在中国人堆里温习母语。
但我认为,如果留学的这几年,都花费在和相似背景的朋友一起,看早已熟悉的电视节目,玩早已熟悉的游戏,那实在是一种浪费。
愿每一个敢于跳出舒适圈的留学生,都能跳到梦想的高度。
树立信心,不要怕丢脸
如果觉得自己英语不好,沟通交流可能说错话丢人大可不必。
站在美国人的角度,留学生作为“外国人”,用错单词,或者发音不够标准是很正常的。就像你在中国听到一个外国人用奇怪的口音结结巴巴说中文,你会去嘲笑吗?相信大多都是善意的微笑。
所以,一定要打破心理上的社交恐惧,勇敢向别人展示自己。
比如:可以去汉语角教外国人学习中文,可以和外国人朋友一起观看比赛。
踏出国人圈子,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如果要去参加聚会,尽量脱离固有的交际圈,最好独自一人。
一来,熟人过多,不利于你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去认识新人。
二来,一群人容易形成小社交圈,会让那些想要认识你的新人望而却步。
棕榈君认识的一位美国学生表示,学校里总会看到一群结伴的中国人,他们讲着中文,似乎没有跟外国人交朋友的想法,让人觉得很难跟他们交流。当然,如果开始有些怯场,可以带上一个好友,慢慢来。
同时尊重中国和美国传统文化
有些同学很想融入美国,而融入的第一个动作往往是努力适应美式生活:喝可乐饮冰水看球赛,像美国本地人那样说笑话,可能也会顺带着轻视自己原本在国内的生活和传统。
但其实尊重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才是美国梦和美国生活的核心。你不必为了身上的不同而惴惴不安,也不必为了融入美国而全盘否定自己之前的生活。无论对任何人事,请保持一个尊重的态度。
留学生应该走出家长给的舒适圈
上次棕榈君和L同学聊天,讨论到了她未来美国学业结束后的打算。
她说,只要她回家,工作基本不成问题,爸妈那边轻而易举就能帮她解决了。而且,还是很多人绝对会羡慕的那种工作。
我问到她的想法,她笑了笑说,我是打算拒绝的,不然大学几年不是白读了么,我可不认为,凭自己的能力找不到一份高薪又适合的工作。
然而,事实是,回国不到半个月,L同学就改变了主意。
“家里真的太幸福了!不用赶着早高峰,不用考虑吃什么,不用做家务……想吃水果爸妈早已买好,想去哪玩也都有人陪着,虽然未来的工作不是我最开始期待的,但这么一看,似乎也不错了!”
所以,一部分留学生不愿意走出舒适圈,和家长也有很大关系。
既然我毕业就有很好的工作在等着,那我大学为什么要那么拼?
既然我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过的很好,那我为什么要那么辛苦?
家长的初衷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好规划,但实际上,却是给了孩子肆意妄为的资本。但是,爸妈的舒适圈,不一定是你的舒适圈。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永远得不到成长。
因此,跳出舒适圈并非危言耸听,也并非毒鸡汤,而是摆在每一位留学生眼前的,很有必要的事。
总结
留学不是为了绕了好大一圈回到原点,而是为了人生的下一步做准备。
虽然走出舒适圈会给人带来短暂的不舒适,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收益更多。
Bill Eckstrom提出过“鱼缸理论”:被养在鱼缸里的鱼虽然是安全的,但它在很多方面是非常受限的。如果把它放入一个更有挑战性的环境当中,它很可能被吃掉。
舒适圈里,其实除了舒适一无所有,身处鱼缸还是海洋,将决定着你是否能够变得独立和强大。
最后,棕榈君诚心希望:每一位赴美留学的同学,都能走出困住自己的舒适区,好好的利用这段异国他乡的时光,扩展自己的朋友圈,积累更多的人脉,进而收获更广阔的进步空间、更丰富的发展机会,并最终成为更好的人。
如果你现在的留学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希望这篇文章能促使你大胆改变,坦然地迎接美国学习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如果你身边有即将要留学,或者正在准备留学的朋友和家人,欢迎你转发文章给他,给他未来走出舒适圈的勇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52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