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世相 | 萧山九旬夫妇有儿有女却无人赡养!10多年未出现的儿子突然要求分房子......

世相 | 萧山九旬夫妇有儿有女却无人赡养!10多年未出现的儿子突然要求分房子......

7月的一个早上,一位中年妇女推着一辆轮椅走进了戴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轮椅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身材消瘦的老伯,一进调解室,老伯就情绪激动地请求调解员“帮帮他和老伴”

儿女双全老来却无人赡养

年迈老人寻求调委会帮助

调解员先平复老人情绪,经过一番耐心地询问,调解员了解到,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姓王,王老伯和老伴都已年过九旬,养育了一儿一女,已在敬老院相伴居住了十余年。随着年岁增长,两老身上的慢性病越来越多,虽说两老都参加了农保,但是由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现支付自费部分的医药费愈加困难。

这些年来,王老伯的儿子王甲既未支付过一分赡养费,也没来看望过两老,女儿王乙虽然每月固定会往王老伯存折打1000元赡养费,但也已有十多年没和两老往来。两老目前唯一财产就是镇上一间40平方米的老房子。

今年5月,多年不见的儿子王甲突然来到敬老院,提出要按照“法定继承”的方式来分割这间房屋的份额。儿子的举动让王老伯夫妇既寒心又痛心,在村里的帮助下,王老伯来到戴村镇调委会,希望能解决他家的纠纷,让他们两老能安稳度完余生。同行的中年妇女则是王老伯所在村的妇委会主任,她也提到村委会之前也就王老伯一家的纠纷协调过多次,但都没能顺利化解。

在基本了解案情后,调解员联系了王老伯的两个子女,希望他们能够抽空回来参加调解,两人在电话中都答应参与。之后,按规定受理了本次纠纷。

多方努力让儿女前来调解

各翻旧账一家人不欢而散

约定调解日期的前一天上午,儿子王甲打了一个电话给调解员,他觉得父母把家事公布于众,是故意使自己难堪,拒绝参加调解。说完就匆忙挂断了电话,等调解员再回拨过去,王甲的手机已处于关机状态。当天,调解员都没能联系上王甲,原定的调解时间无奈只得推迟。

第二天,调解员又继续拨打王甲电话,并给他短信留言,依然没有任何音讯。调解员马上联系了王老伯所在村委会,希望他们能帮忙做王甲的工作,共同解决王老伯的赡养问题。村委会立即派人和调解员一起驱车赶到衢州,找到王甲居住的地方,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终于让王甲再次答应参加第二次调解。

一周后,调解员组织王老伯夫妇及其子女进行第二次调解。考虑到两老身体原因,这次调解员把调解室搬到了敬老院,进行“上门式”调解服务。

调解当日,王老伯的两个子女如约到来。双方当事人面对面坐着,看到十年未见的子女,两老甚是激动,“平时想见你们太难了,现在终于可以看到了”,一边说,一边落着泪。而坐在对面的王甲和王乙却是面无表情,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调解员首先向三方当事人告知了人民调解的程序和效力,并对前期纠纷了解情况进行了陈述。接着,调解员请王老伯夫妇先说下调解诉求。两老表示,他们活到这岁数也没什么太高要求,就是希望儿子王甲能每月支付赡养费,两个子女有空能来看看父母;镇里那间老房子先暂时不卖,等两老百年后由王甲和王乙按三七比例继承房屋

刚说完,女儿王乙就开始激动起来,指责老人偏心,几十年前是这样,现在亦是如此。她哭诉当年就是因为父母重男轻女,才会决定让未满18周岁的自己下乡插队,在外无依无靠,导致一辈子都没有选择幸福的机会;父母还让弟弟顶上了父亲城里的工作。王乙认为她现在能够每月支付赡养费已经算很有良心了,定期看望父母不可能做到,因为一看到父母,脑海就会充斥一次往昔的痛苦。

王甲听完王乙的讲述反驳道,他其实也并未得到父母多少关爱,还举例说明自己遇到困难时父母也没有为他提供帮助。至于顶职一事,他认为是因为当时姐姐不在家,他顺理而已。王甲说目前自己生活也很困难,两老只要把老房子按比例分割掉,就既能解决老人医药费,又能帮助子女。听着子女们满腹的“委屈”和抱怨,两老只能默默抹泪。第二次调解无果而终。

瞄准问题关键各个击破

释法说理帮家人找回亲情

面对细琐而复杂的家庭矛盾,调解员决定再次调整调解方案,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先对王甲和王乙进行逐一劝说。

调解员决定先打“法律牌”,强调道德法律化。

调解员教育王甲,赡养老人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子女应尽义务。并向王甲严正指出,根据《继承法》第二条的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王老伯夫妇尚在世,其房屋不存在子女继承的问题。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老年人对个人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以窃取、骗取、强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财产权益。”王甲不能干涉父母对老房子的处理,否则将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对王乙,调解员劝导她要理解自己的遭遇有时代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自己的父母。调解员一方面肯定她一直以来支付赡养费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指出,正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所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作为子女,给钱只是尽孝的一方面,精神赡养同样非常重要

看王家子女有点反思后,调解员遂打出了“亲情牌”,加强亲情感化。调解员指出,老人养育子女的艰辛,道出王家二老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实现家庭和睦的夙愿,同时调解员对两位老人的身体状况也表示了担忧。调解员劝导同样已为父母的王家子女要换位思考,人人都会老,人人要敬老,天下父母最大的亲情诉求就是家庭和睦,王甲和王乙要珍惜弥补亲情的最后机会。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也协助调解员做着劝说工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耐心反复地劝说教育,王甲和王乙都意识到了之前行为的错误,均表示愿意对两老好好尽孝。调解员见做通了王甲和王乙的思想工作,就将两人召集到王老伯夫妇所在的敬老院进行第三次调解,进一步面对面商量赡养事宜。

再一次见到儿女时,王老太满眼泪水,她也道出了心底的委屈和苦衷:“女儿和儿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知道女儿受的苦,但很多事情在那个年代没办法;他们两老知道没能力留给儿子更多的财产,就早早搬到敬老院,想着至少不给儿子增添麻烦。现在他们也不会提出和儿女同住的要求,只希望儿女在经济能力允许范围内支付点赡养费,偶尔来敬老院看看父母,一家人能开开心心吃个团圆饭就好。”王甲和王乙此刻已泣不成声,分别不由自主地抱紧了王老伯和王老太......

最后,三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儿子王甲每月支付1500元赡养费,王乙每月支付1000元赡养费,医药费自费部分由儿女共同承担;一家人每周相聚敬老院一次。

调解员有话说: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天经地义。老人需要的其实并不多,物质上够吃喝就好;精神上多些陪伴就好。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沟通,更需要理解,家和才能万事兴。

(文/楼建东 任璀霞)

>>>>

萧山日报&萧山发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5152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