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读黑板报”
作者:小圆
朋友小樱最近恋爱了。当我问起她和男友的恋爱经过时,小樱笑说:“是通过微信运动认识的。”仔细一问,没想到还真是这样。小樱和男友在朋友聚会上曾有过一面之缘。就是那一面,她对这个个子高高、白净斯文的男生一见钟情,于是想方设法加了对方微信。
但回去后,看着微信里男生的头像,小樱却不知道怎么开口了。她怕还没认识就表达好感会被男生拒绝,又担心过了这么多天,对方或许已经忘了她。于是,每当她想和男生说话的时候,就会跑到微信运动里给他点个赞。
慢慢的,男生开始给她的微信运动回赞。以此为契机,两个人开始聊天,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共同爱好和共同话题。于是,通过不断的深入了解,两个人在一起了。
小樱神秘地说,微信运动不但帮她找到了男朋友,还有助于恋情的升温。“如果他那天的微信步数一直在增加,我就知道他一定是有事情要忙。所以不会因为他没有回我微信而情绪低落、想东想西。反而会在他忙完之后,想着多关心他一些。”小樱说,这个方法非常管用,两个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的概率大大降低,感情变得更加甜蜜了。
关于“微信运动”背后的情感发酵,网上流传着一段话:“如果你的微信运动步数很高或很低,有人给你点赞很正常。如果你的步数只有几千步,排名也不靠前,却有人一直来给你点赞,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喜欢你”。
而小樱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微信运动的设计本意是鼓励人们运动,结果没想到却变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不同于从前的书信和电话,新兴的社交网络让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给微信运动、朋友圈点赞或者给对方的蚂蚁森林浇水、去蚂蚁庄园喂鸡来社交和表达情感。
就像之前上了热搜的一条朋友圈状态:
没想到,这条状态激起了很多人的分享欲望。网友们遇到过的与“小鸡”有关的事情真的是五花八门。有人说,前任的鸡在他那蹭吃蹭喝300天,突然有一天被召回了,他就知道她找到另一半了。
有人是通过喂鸡、留言,与已经分手的前任复合的。
也有不敢把老婆的鸡赶跑,心甘情愿做个“妻管严”的。
还有给喜欢的男孩子喂鸡,默默靠行动表达喜欢的……
这些都是网络和社交媒体带来的积极影响。它大大缩短了人们的社交边界,在很短的时间内,两个人甚至无需见面、通话就可以迅速完成多次的情感传递。
但社交媒体的消极方面同样无法忽视。《社交媒体简史》一书中提到:“社交媒体也是反社交的,它一方面鼓励人们在网上和素不相识的人交流,另一方面也忽视了真实生活中与家人、亲友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的失衡,也意味着更多问题的出现。最近,朋友阿杉就很烦恼,觉得她妈经常通过微信“监视”她。不但每天都在给她的微信步数点赞,还会翻看她每一条朋友圈。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跑来问她:
“你今天怎么走了这么多步?去哪了,累不累?”“步数那么少,今天是不是赖在家了,没事多运动运动。”“昨天几点睡的,看你半夜还在发朋友圈。”“你发的朋友圈是什么意思,出了什么事情吗?”……
她觉得妈妈很唠叨,和她有代沟。好多事情,即使跟她解释了她还是不明白,简直是瞎操心。她觉得父母无法融入自己的世界,于是决定就将源头掐断,把朋友圈设置成了对父母不可见。
但是当子女选择了这样的方式,也就意味着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子女们在另一个城市学习、工作,有了自己的生活和社交圈,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上,不再是那个遇到事情会哭着找妈妈的小孩子。但在父母眼中,儿女永远都没有长大,免不了担心,也少不了牵挂。见识了更广阔的的世界后,年轻人总想飞得更高、更远,却总是忽略了父母的牵肠挂肚。
父母原本有自己熟悉的沟通方式,相比于网络,他们更习惯于面对面的交谈和打电话。但他们总有顾虑,担心会耽误孩子的工作,也怕儿女嫌烦。所以特意选择了年轻人的联络方式,从下载微信一步步学起,通过观察朋友圈的动态,默默地表达关心。
对父母来说,他们爱着的人远隔山海,但山海却不可平。所以他们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地来,一身风尘,只为确定子女好不好。我不禁在想,社交网络让我们可以对朋友,甚至陌生人敞开心扉,但我们为什么却唯独对最亲密的父母极其吝啬呢?
爱的形式有很多种,但当一方需要靠“另辟蹊径”才能勉强传递出自己的关心的时候,爱中就会夹杂着另一方施予的伤害。
但是这是社交媒体的错吗?犯错的应该是我们自己。我们熟练且清楚地知道如何利用它去维护亲密关系,也应该警觉什么时候、怎么做会去伤害到同我们关系最亲密的人。在爱情和友情面前,润物细无声的亲情总是容易被忽视,但它却是人之初至末的最重要的感情。幸好,“尽一切手段与远方的亲友联系,是人们永恒的愿望”。珍惜愿意为你花时间的人,并用你能想到的任何方式,去爱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49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