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原创码字,转载请通知
感谢阅读,感谢评论,感谢转发,欢迎互关!
感谢晶晶同学提供图片
1.思想准备
复读肯定是要吃苦的,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可能稀里糊涂、平平庸庸就会有好成绩。理想状态是,复读一年的作业量能超过高中三年的总和。有人惦记着,要是明年再没考好怎么办?正常努力就一定更好,复读两年录取理想学校的学生不少见。见过这么两个同学,应届同班,都选择复读,复读第一年,两人分数相当,都能录取省内的地市级学院(二本),一个就上了个师院,毕业后在一些教育机构辗转;另一个复读了第二年,录了华中师大,毕业进入省会城市的省重点中学工作。仅看毕业学历,人生职业生涯起步平台的差距着实太大。
2.眼光长远
上大学只是人生一个短期的目标,是奋斗人生的一个较重要的台阶,在教室里努力学习,这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生活。眼光要长远,人生意在追求更幸福、更理想的生活,复读的时候不能紧盯着分数,一样能够追求全面发展。
复读是拼搏生活的一部分,好好享受与几十位志同道合的战友们团结奋斗的时光!
感谢晶晶同学提供图片
3.复读学校选择
只要有可能,复读的学校尽量挑选学风好的,同学素养高的,学校管理严格的。虽说自我才是决定因素,但环境影响真的很大很大。别太留恋原毕业高中的学校,也别盲目去高收费私立补习班,盲目追求名师,最好找办复读历史较长、评价较高、挂靠公办学校的复读班。衡水中学一线老师年轻着呢,学历也不够特别,关键是学校体系、学校氛围。
别太把名校、名师当回事,重视普通复读生的学校才好,老师精力充沛、责任心强才是硬道理!
4.寄希望于学校及老师
不要以为上了一个成绩好的学校就放松自己,也不要到了一个过往成绩好评价高的老师班上就得志满满。好学校、好老师能给一个好氛围,但不能直接创造分数,高考分数还需要自己一笔一笔写出来。
经常有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成绩提不上去。原因多多,感觉良好,执行力不足是重要一条。
感谢晶晶同学提供图片
5.与已上大学的同学联系
复读时,最好能远离手机,抛开手机,毕竟手机的诱惑不是一般人能轻易阻挡。最好停用手机暂时断绝和已经上大学的同学的来往;因某些原因保留使用手机的,最好能暂时屏蔽那些同学,绝不要看她们的朋友圈,别被她们的朋友圈给诱惑,也不欢迎他们假期来看你。与他们给你的鼓励相比,带给你思绪纷乱的概率大得多。
如果有原来同学想尽办法联系你、鼓励你,那你太幸福了!
6.住宿
能住家里当然最好,若不能,现在中东部省份的复读班寝室大多有空调,不妨住校,上学路上时间短,还能锻炼与人相处;租住、借住都要得到家长支持,确保安全,尽可能节约上学路上时间。
住宿需要互相监督,不要介意家人、室友的监督,还要帮忙督促家人或者室友,一起努力,一起学习,不断成长!
感谢晶晶同学提供图片
7.上学方式
走读生,请记得能够步行到校最好;如果需骑车,早些出门,遵守规则,路上不急不赶。如果碰上班规出勤时间严格,早些出门最好;如有迟到等违纪情况,记住,积极勇敢面对,危机也是个机会,可能成为转机,还可能变成良机。
不要介意家长接送,父母亲在你人生的关键时候能够接送,对父母亲是件好事,能让他们体现价值,能让他们心安而少留遗憾。
8.作息时间
具体的常规作息时间,当然按学校来办。这里建议早上5:50起床,据说许多成功人士都选择这个点起床,早起锻炼加读书;中午务必休息15到30分钟,别强撑,别对自己的身体精力过分自信,能平躺下戴个眼罩(随便捞件舒适的衣物代替都成)休息最好;晚上请务必在十点半抛开你的作业,抛开手机开始休息,可以考虑看十几分钟的经典著作再睡。
绝不建议你熬夜,没有哪场统一考试是在凌晨进行的,何况大概率你还能长更高。
9.时间安排
文科生每天要挤出两个小时来读文章,语文、英语、文综;理科生也得挤出一个小时来。个人建议每天英语读书时间不得少于40分钟,如果你这辈子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记得一定要把英语学好。
毕业班不能和基础年级一样,完成某科某作业之后,再完成下一科;而是规定时间限时训练,比方说,计划做半小时数学,那么到了30分钟就放笔,管它做没做完,也不要管他做得怎么样。周练及套题,到时间就应该交,绝不拖堂。按照一定的比例,让六门学科瓜分掉一天80%自由支配的时间。
每天最好能安排十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来阅读一些较高深的经典著作,美学、经济学、哲学、古典文学等等,调节心情,培养情操,让复读生活来些弹性。
10.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是最好的练习,个人建议,近三年的高考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的题除外)要熟做如流,最好能背下来、默下来。自己根据老师或参考书的引导,把近三年高考真题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做个整理。
不要盲目听信网上的传说,说高考题是谁是谁出的,前后几年高考题出题人那都是较固定的一群人,他们每年的出题思路一定是贯通的。也别被网传的专家发言吓着,高中老师、出题老师都是为绝大多数学生利益考虑的;“让15%的人做不完”这类话不能影响你,你若是这最后15%,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44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