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河西走廊的玉门与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古代贸易路的变迁

河西走廊的玉门与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古代贸易路的变迁

导语: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十九世纪末曾经写过一本书《中国》,其中有一个段落着重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历史。而‘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学术用语,也终于搬上台面,彻底被史学家所知。今天,让我们顺着时间线回游,来一起看看古代丝绸之路的变迁以及丝绸之路的本来面貌吧!

骞走出的一条路

张骞,汉朝杰出的外交家、杰出的探险家、杰出的旅行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和践行者。张骞在整个古历史中的地位,理论上比那些文人骚客的价值要重要得多。西方出了个哥伦布,就被吹嘘的没了边。殊不知,在此将近两千年前有一位华夏汉人,凭借着双腿走出了一个大汉政治圈。当然,张骞并没有发现地球是圆的,事实上在那个年代,印证这一点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西汉建元二年,整个汉历史上开启了一次独一无二的谈话,由于历史资料原因,那次谈话咱们不得而知。可是,在谈话后,张骞率领将近百人,开始了自己漫漫路上的一次旅程。此次旅程,有一个神秘的人物,他将引领者张骞走向胜利的方向:甘父。汉史上对于此次出行有一个专业术语,用来高度概括张骞的壮举:打通了汉帝国与西域的南北道路。而在不久后,张骞被封为:博望侯。

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不一定是魏源,却一定有着张骞的位子。在没有指南针、没有翻译、没有火车飞机、没有高端医疗的年代,张骞凭借这一双腿闯遍了西域,打开了门户,交流了文化,这等壮举绝非一般人可以做到。

只不过,从来没有哪次探险是一帆风顺的,张骞也不例外。尽管之前做足了准备,尽管带领着将近一百人的队伍,可是带队的匈奴人似乎走错了方向。张骞走到河西走廊的时候,遇到了月氏人,原本没什么问题,只不过此时的月氏人已经被匈奴完全控制。至于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我就不用细说了,双方早已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谁也不服谁,一言不合就能打个天翻地覆。

月氏在吴北,汉何以得住?使吴欲使月,汉肯听我呼?

匈奴单于身居高地,低头俯视着张骞,想听听他的看法。单于这句话很简单:我是匈奴人,绝不会让你们穿越我的领地。就像我们匈奴穿越你们的领地一样,你们汉帝国会允许么?单于为了打消张骞出使西域的意志,开始好言相劝外加威逼利诱,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不出使月氏人,吃香的喝辣的。十年后,张骞趁着单于防守不备,逃了出来,继续开启出使之旅。

整整十年,足以消磨任何人的意志,可是张骞没有。在诸多磨难的同时,张骞从来没有说过放弃,也从来没有臣服过单于。多年的等待,终于换来了机会。而张骞,也将趁着这次机会初始各地。

一路行来,飞沙走石不断,四周小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骞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事实上在匈奴控制的十年之久,就已经磨练了张骞的内心,变得坚不可摧。

十三年后,张骞出使回归,原先的百人却只剩下了自己和唐邑父两个人,除此之外再无一人回归。尽管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政治目的没有达成(联合大月氏,一同进攻匈奴),可是张骞的所见所闻,都写在一本书籍上,传颂后代,经久不衰,这本书籍的名字是《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闯出一条适合商贸的河西走廊。因为河西走廊的诸多枢纽还被其他小国家控制,再加上北边匈奴一直虎视眈眈,时不时的就扼守一下军事要道。所以,历史十三年的西域之行只是为后人提供了些许观赏性的文字罢了,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

于是,在元狩四年,汉帝国开启了第二次西域之行。而此次的领队依然是张骞,只不过阵容豪华了许多。汉史记载:汉武帝亲自送行,随从官员达到三百位,牛羊上万头,金银细软数不胜数。汉武帝让张骞带着如此庞大的财物前往西域,就已经能看出汉武帝的决心了。此行的政治目的一共有两个:第一,窥探匈奴的势力范围,与匈奴周边的国家结交;第二,让汉帝国真正意义的走出去,让西域诸多国家了解到汉帝国,提升汉帝国的知名度。

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效果是显著的,也是极好的。在张骞和诸多随行官员的努力下,此次出行为汉帝国带来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外交环境。每年都有将近数百人的西域大使前往汉帝国,而汉帝国的大使、官员也与西域加强了联系,双方之间互通有余。

只不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坏人是不甘心失败的。尽管汉帝国与西域互相交好,可是匈奴仍然控制着几个核心区域,阻止汉帝国大臣前往。对此,汉武帝就没那么客气了,直接派兵前往,对不服从或者阻挠丝绸之路的区域进行了大范围的镇压和屠杀,在高压兵力的恐吓下,丝绸之路终于彻底打通。

只不过,河西走廊一直都是以玉门之称,而不是丝门。因为在古代,所谓的丝绸之路并不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只是现代学者李希霍芬的一种命名,因为朗朗上口并且颇为耐听,才渐渐流传下来。

丝绸之路在张骞的带领下连接西南,横跨西北,为汉帝国打开了一扇大门,让外面的人走进来,里面的人走出去。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直抒达意为标准的史学家,以一种近乎钦佩的语气说出了这样的话,足以见得,张骞对整个汉帝国的影响力有多大。与此同时,对于汉帝国的社会变化以及国际影响力都起着无法忽视的作用。

丝绸之路的发展

随着帝国的不断演变,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而且变化越来越迅猛。从汉朝开始,截止到元帝国,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丝绸之路开启,与此同时伴随着旧的丝绸之路凋零。只不过,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有着政治参与其中的,除去政治外,还有军事这个老大难也在左右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史。

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基本维系了张骞的西行之路,并且在原有路程上向南大大延伸。伴随着神圣的丝绸之路慢慢延伸,有一个颇为神圣的教派也传入了中国:佛教。有趣的是,佛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就是在西域大月氏使臣访问汉帝国时的留下的。大月氏伊存向汉朝景卢口授《浮屠经》,并且流传下来。

由于王莽篡权,西域诸多国家与汉朝断了经贸往来。这也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次中断,并且在永平六年,由另一为伟大的外交家:班超开启了新一段的丝绸之路。并且在永元三年、永元六年、永元九年分别解决丝绸之路上的全部危机,为丝绸之路的稳定运行奠定了一个极好的外部环境。东汉的丝绸之路,似乎比西汉还要辉煌,因为波斯湾、古罗马帝国、西域都能与东汉进行文化、物质的交流,并且古罗马帝国的使者亲自会见了汉桓帝。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有了些许变化,但是大体上没有变动。隋朝负责丝绸之路的接待者是:裴矩,专门负责丝绸之路的相关事宜。而裴矩的做法简单粗暴却很有效,裴矩利用大量的钱财吸引西域使者,来回交换物品。在商业互惠的同时,隋朝其实还是占了大便宜。毕竟,物以稀为贵。而唐朝的丝绸之路,则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的合力之下共同营造的。只不过,此时的丝绸之路要比之前的丝绸之路广义太多。作为世界上综合实力第一的国家,无论是南北周边国家还是东西周边国家都开启了一阵阵的入唐流。我们常见的日本、突厥、真腊等无数的小国家都在运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唐帝国的都城。

宋元时期的丝绸之路开启了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的一长段历程。南北宋尽管国家富饶可是版图缩减大半,根本无法接触丝绸之路。在这个时间段的丝绸之路,基本处于封闭或者半封闭状态。当元帝国建立庞大的版图之后,整个丝绸之路基本囊括其中。这个时候与华夏土地进行丝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欧洲、西亚、东亚的商人。

马可波罗:元大都外城常有‘无数商人’

明清两国政府,先后采取了闭关锁国,关闭了水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基本断绝了与其他帝国的一切联系。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段,华夏帝国开始慢慢走向衰落,那个闭门造车的糙老汉,终究是拿不出什么新鲜玩意与全世界竞争了。

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最开始存在的意义是单纯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汉帝国与北方的匈奴是纯粹的冤家,不打个你死我亡,谁也不舒服。汉帝国抢占了匈奴的生存空间,匈奴曾经围困过汉高祖刘邦,这等血海深仇,可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解决的。

汉武帝大笔一挥,把张骞派遣到西域,带着百十位随从。按照汉武帝的构思,通过东西夹击的手法,把匈奴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抹掉。可是,张骞出使西域回来才发现,月氏人早就被匈奴控制住了,可是月氏人之外还有一大片天地。他们那边的世界,与汉帝国的世界截然不同,并且相当的奇异。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张骞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让华夏执政者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于是,在丝绸之路上进行博弈的早已不是政治和军事,而是经济和交流。东西两汉,尽管给西域使臣太多的好处和便利,但是潜在的收益绝对比这些明面上的牺牲要多得多。

金银细软,无非就是生产制造的问题,多派几个工人,三五天也就搞定了。可是西域送来的珍奇古玩、宝马明珠,则是汉帝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再加上西域大开,汉帝国威名远扬,怎么看都是个赚钱的买卖。

东西两汉之后,就是魏晋朝廷。晋朝执政总体乱套,丝绸之路开启和关闭没什么两样,毕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有这丝绸之路也不见得能改善什么生活。至于南北宋,则更是凄惨。军事实力不够,经济实力只能够负责签订城下之约。久而久之,南北宋慢慢的丧失对丝绸之路的实际控制权。没有军事实力,没一切都是白搭。

元帝国的丝绸之路,可以说是最为便捷、最为稳妥的一种贸易方式。毕竟,元帝国和元帝国的四大汗国统一了将近整个亚欧大陆。所到之处,都是亲戚,连防范匈奴都省了。可惜的是,明清帝国的闭关锁国,使得丝绸之路再一次丧失。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交流,还是一个国家发展走向的指示灯,一个国家容纳外来文化的交流所。如此好的一把利器,却被明清帝国踩到地下,连看一眼都不看。

丝绸之路在交通闭塞的年代,作为为数不多的面对面文化交流的核心,对于帝国的发展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把那些奇珍异宝放在一边,但是那些传过来的文化和宝马,就受用无穷。当然,丝绸之路的传递是双向的,绝不是单一的传递。

目前已知的丝绸之路分为四大板块,并且每一大板块都是古代对于海外交流的向往: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这一条条线路,彰显出古人的智慧,更是古代帝王腾达的一个见证!

【参考文献:《中国》、《史记·大宛列传》、《马可·波罗游记》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4284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