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抓大放小,是教养的金科玉律。父母做到了,教育就进入良性循环

抓大放小,是教养的金科玉律。父母做到了,教育就进入良性循环

凡是亲子关系不好的,父母一定是问题。大部分,喜欢管孩子,但是管教无方。

秦冉一放学,妈妈就让他写作业。可是,暑假过后,秦冉变得不爱学习了。

放学后不按时回家,在外面和同学玩耍。回来后,经常看电视、玩游戏、发信息。

妈妈很着急,命令他一放学就回家,然后就看着他写作业。

秦冉并不买账,偷偷地玩,妈妈不看着,就看电视。


我爱学习


有一天,妈妈有事出去,回来的时候看到儿子在看电视。

妈妈厉声教训了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求上进,我非给你点颜色瞧瞧。”“这么大人了,写个作业这么费劲。”

妈妈越说越生气,一气之下把电视、电脑都封起来了。

做完这一切,妈妈感到很解气。

谁知,孩子依然不爱学习。

而且,摆出了一幅与妈妈抗衡的姿态。

妈妈纳闷,这孩子没少管,怎么就不起作用呢。

这个故事好感动

管孩子讲究方法,注重大方向的引导,跟上孩子的需要,孩子感受到的是及时雨样的滋养,所以,很服气。而且,管得越高效,孩子越听话,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如果父母相信管得越多,事无巨细都管,那么,孩子就失去了成为自己的自主性,就被束缚了,他们就不听话了。

所以,要想管孩子更高效,父母得懂得抓大放小,该管的必须管,不该管的坚决不管。

1.有些事情,父母不要参与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事情是孩子自己范畴内的,没有经过孩子的允许,或者孩子没有求助,父母还是不参与的好,只需要默默观察。

比如,

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吃亏,只要看到孩子与人发生争执、冲突,立马就出手干涉,甚至吓唬、殴打别的孩子。

家长这么做会影响孩子和伙伴发生友谊,令孩子难以与人相处。

孩子通过与伙伴的接触、碰撞去了解他人,学会处理矛盾、学会与人相处。孩子与孩子吵架、动手,也是游戏的一部分,并没有上升到“仇人”“敌人”的对立面,如果家长介入,很容易使得矛盾升级。

所以,只要不影响孩子的安全,孩子的事情最好让孩子自己处理,父母只需默默观察孩子所处的境遇,是否影响了成长。

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或者“欺负人”,家长可以适当介入,帮助孩子去处理好。

2.懂得抓大放小,不要对孩子管得过细

很多家长爱孩子心切,对孩子关怀过了头。最普遍和最突出的两件事就是吃饭和写作业。

吃饭的时候,怕孩子吃不饱,不断地给孩子夹菜,让孩子吃这吃那。

在父母看来,这是对孩子的关心。可是,却大大破坏了孩子吃饭的兴致,为孩子偏食、厌食埋下了祸根。

如果孩子发育正常,没有出现营养不良。

家长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因为吃与不吃,的确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正餐吃得不好,家长除了看住孩子在饭前不要吃零食,还要自己做到吃饭不挑挑拣拣。在饭菜制作上,尽可能地投孩子所好,勾起孩子的食欲。

另一件事是关于孩子写作业的事情。

和吃饭一样,家长过度关心孩子写作业的事情,也会败坏孩子写作业的胃口。

另外,孩子会觉得写作业是家长的事情,失去自主性。

3.别太主观,无关是非,就接纳孩子的做法

我们管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而且要做到方法得当,不抹杀孩子个性,更不能伤害孩子。

王晶晶看过几部韩剧后,便喜欢上了韩版衣服。

但是,爸爸不喜欢。所以,一见到女儿穿那种“宽宽大大的”衣服,爸爸就皱眉。

有一次,出去访友,爸爸强令女儿不要穿那样的衣服。王晶晶很生气,结果,好好的聚会因为穿什么衣服而泡汤了。

孩子的任何做法,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或者习惯作用。

家长只有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改变孩子的做法。如果强迫孩子改变,孩子就会不满意。

孩子不满情绪积攒多了,就会与父母产生隔阂,甚至逆反。到那时,孩子不是不听,而是会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所以,当孩子的行为不影响人格发展,涉及不到道德问题的时候,家长即使看不惯,也不要事事干涉,更不要跟踪、监视孩子。

因为,孩子毕竟是不同于父辈的那一代人,他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长大,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二期##新作者扶植计划二期#育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386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