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你妈妈走了不要你了",中国式逗娃对孩子影响很大,父母要注意

"你妈妈走了不要你了",中国式逗娃对孩子影响很大,父母要注意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很多人小时候应该都有过被长辈"逗"的经历,甚至等到自己长大后也用同样的方式来逗其他的孩子。"逗"既可以是安慰,也可以是戏弄,倘若是为了戏弄孩子而逗,则并不是像大人们嘴里说的"开玩笑"如此简单,很容易给敏感的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你妈妈走了不要你了",中国式逗娃对孩子影响很大,父母要注意


宝妈小娟这天带孩子回了趟奶奶家,家里的老人做寿,来了很多的亲戚和孩子,小娟便放心地把孩子留在客厅里玩耍,自己则去超市帮买食材。

孩子玩了一会儿后,突然想找妈妈,但找遍了屋子也没见到妈妈,于是便问坐在一旁的姑姑:"我妈妈去哪儿了?"


姑姑许久没见这个小侄儿,便想逗逗他,故意说到:"你妈妈走了不要你了,你以后跟着姑姑好不好?"没想到孩子把这句玩笑话当了真,话音一落就哇哇大哭起来,姑姑见状连忙安慰孩子:"姑姑骗你的,你妈妈买点东西一会儿就回来。"奶奶的孩子听见哭声后便过来抱起孩子,没好气的指责女儿说:"没点分寸,哪有你这样逗孩子的。"

在最近热播的《以家人之名》中,也有中国式逗娃的一幕。剧里的李爸爸好心领养了相亲对象抛下的儿子贺子秋。有一次小区里的婆婆们来李爸的面馆吃面,看到在帮擦桌子的小子秋,便逗他说:"子秋,你可要好好表现,你不听话,你爸就要把你送走了。"


看见小子秋把话听进了的心里,李爸赶忙过来安慰。但即便李爸给孩子"吃了定心丸",小子秋还是担心被送走,半夜窝在厕所里洗着一家人的衣服,李爸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样的中国式逗娃实在不可取,不仅让家长尴尬,也让孩子受伤。

大人们自认为是逗趣的一句玩笑话,孩子却很容易信以为真


为什么中国式逗娃的一句玩笑话总能把孩子逗哭呢?逗孩子的大人们总认为,我喜欢这个孩子才会想去逗他,有必要如此上纲上线吗?答案是肯定的。孩子的认知和理解是很单纯的,在年幼的阶段并不能清晰的分辨出哪些话是玩笑话,而哪些话又是长辈们开的玩笑话。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权威暗示效应",即很多人都有一种安全心理,认为"权威人物"的语言、行为、选择等的正确性会比自己要高,所以对于"权威人物"的言行也是一种信服的态度。而大人们就是孩子心里的"权威人物",所以简单的一句玩笑话对孩子影响很大,会让他们留下不小的心理阴影。

这些话最好不要拿来逗孩子:


1.伤害孩子感情的话


这在中国式逗娃中最为常见,譬如"你妈妈不要你了"、"你不乖的话,你妈妈就要把你送给别人了"等等,虽然长辈们在对孩子讲这些话时并没有本质上的恶意,但是却会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感情,还会滋生与父母的对立情绪,进而影响了家庭关系。

2.伤害孩子自尊的话


很多时候,长辈不以为然的玩笑却容易戳中孩子的痛处,这种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行为也不可取。是孩子就总会有犯错的时候,尿床、考试考砸了这些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事情,然而在孩子的心里,犯下这些错误已经会让自己产生愧疚感,长辈们再用这些话题来逗趣讽刺,则是伤了孩子的自尊。

今日互动话题:你如何看待"中国式逗娃"?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084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