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向军 实习记者 丰凤鸣 报道
在监管引导以及市场利率下行的双重影响下,近几个月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持续压降。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环比下降7%至94202.58亿元,已连续4个月下滑,也是今年以来规模首次低于10万亿元。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也从过去的5%大幅下跌至3%左右。
"现在有好多中小银行相关产品都撤掉了。"上海一位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行业普遍认为,未来一段时期结构性存款发行规模以及收益率下降是必然趋势,不过对于部分客户群体来说,结构性存款仍有较强的吸引力。记者走访附近几个银行网点了解到,由于结构性存款类保本,虽然现在利率不及之前,但还是有受不少中老年客户喜爱,一有额度开放往往很快抢购一空。"这说明当前市场对保本理财产品的需求仍在。"上述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
结构性存款规模已低于去年末水平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在吸收客户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收益。结构性存款也从单纯的普通存款成为金融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性。
具体来说,它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普通存款一样,运用在银行信贷或固定收益类等低风险产品上;另一部分资金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品。对投资者来说,收益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存款产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收益则与投资标的物挂钩。
随着资管新规要求保本理财退出市场后,结构性存款作为替代品应运而生,并且因收益高于普通存款迎来了一波发展的春天,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据央行公布数据,2019年1月份,中资全国性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冲破10万亿元大关,2020年4月,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达到了12.14万亿,创下历史新高。相比2019年末增约26.48%,环比来看,当月结构性存款余额新增4719亿元,连续4个月呈上涨趋势。
但随着结构性存款的走热,也出现了各种"假结构"、空转套利等合规性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对产品不甚了解的投资者将其认为是低风险、高收益的新型投资方式,未能充分认识到结构性存款的风险。对此,去年以来,央行多次发文规范并出台了结构性存款新规。
2019年10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产品的发行资质,风险提示、起售金额、信息披露、交易真实性等方面做出规范,文件中还首次提到"24小时投资冷静期"的设置。
根据《通知》,结构性存款新规有一年的过渡期,过渡期为通知施行之日起12个月。过渡期内,商业银行可以继续发行原有的结构性存款,但应当严格控制在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对于过渡期结束前已经发行的老产品,商业银行应当及时整改,到期或兑付后结清。过渡期结束后,商业银行新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应当符合文件的规定。
截至目前,一年的过渡期即将临期,从央行发布的数据看,监管工作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规模压降显著。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上半年底,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0.83万亿元,环比下降10109.2亿元。
根据6月初银保监会对部分银行的窗口指导要求,结构性存款规模在2020年9月30日之前要压降至年初规模(9.6万亿元),并且在2020年年底时,存量结构性存款规模不得高于2019年底规模的三分之二。根据央行最新数据,截至8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94202.58亿元,相比7月末压缩了7523.93亿元,环比下降7%。已经低于2019年末水平。在连续4个月的压降之后,银行结构性存款超预期完成了监管指导指标。
打击高息揽储,最高收益率跌至约3%
据央行数据显示,相比今年4月末的巅峰时期,截至8月末,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下降1.95万亿元,降幅达25%。与之相比,大型银行仅下降7715亿元,降幅为18%。可见此次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行动中受影响最大是中小银行。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规模小,揽储一直是中小银行的短板,资金端严重依赖同业业务,结构性存款出现后成为中小银行吸储和维护企业客户的利器。"我们在各个互联网平台看到的各种高利息存款产品基本上都是中小银行推出的。不过,从资产端价格来讲,高成本揽储也不是长久之计,可以看到最近这些存款产品受监管也都开始下架了。"其认为,结构性存款等新型存款产品变相抬高了银行负债端的成本,而中小银行是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资金成本上升对于扶持实体经济是不利的。
记者走访上海地区多家银行后了解到,多家银行目前结构性存款发行规模及收益率均有所下降,部分银行已经停售结构性存款。
一些中小银行表示,目前该行已经没有结构性存款产品在售。"之前有做结构性存款,后来监管有要求说是不准做了,目前我行没有发行这类产品",一家城商行上海地区支行的客户经理表示。这位客户经理称,据其了解到,目前做这一业务的银行不多了,最近主动来咨询购买的客户也少了。
后记者来到四大行之一的工商银行某支行,了解到该行目前在售的结构性存款共有3款,期限分别为98天、191天、379天,预估收益为1.35%-2.9%,1.55%-2.95%,1.75%-3.1%,起投金额分别为1万元、1万元和2万元。据产品经理介绍,上述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相比之前有所下滑,不过相比之下,3个月、半年和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是1.54%、1.82%、2.1%。结构性存款产品是区间收益,最高利率可达3%以上,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此外,据介绍,这是一款风险评级为PR1级的产品,风险较低。"这款结构性存款产品属于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我行对产品的本金和按照产品说明书说明的最低收益提供保证承诺。这类产品和保险产品都是保本型理财产品比较好的替代品,还是比较受中老年客户群体的青睐。"上述客户经理表示,上述结构性存款的募集期截至9月27日,欲购从速。
结构性存款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下滑的不止工商银行一家。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上周(9月14日-9月20日)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发行量共131只,平均期限为113天,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75%,环比下跌7BP。相比此前的超过5%,近来结构性存款到期收益率整体呈现小幅下降趋势。
对于结构性存款利率下行的原因,一家大行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大概包含以下几个影响因素。一是利率市场化。贷款LPR利率下行后,银行业净息差水平持续收窄,甚至存贷款利差倒挂。其次,宏观经济下行趋势以及新冠疫情冲击,未来的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资产价格明显下降。为了控制运营成本,银行自然要进一步下调存款利率,压降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类高成本存款的数量和价格。"近两个月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下降幅度较大,接下来估计不会再降多少。"
记者注意到,平安银行在2020年半年报中表示,将严格控制新吸收存款定价,杜绝存款价格一浮到顶,主动压缩结构性存款等高成本负债产品规模,加大核心存款吸收力度。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该行结构性存款余额5613.99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10.57%,占总存款规模的比例高达22.37%,较上年末上升5.55个百分点。可见部分银行下半年结构性存款压降压力依旧不小。
行业普遍认为,在今年剩下的3个多月中,结构性存款包括大额存单将会继续量价齐跌,目前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目标,而要想在年底之前将规模压降至年初水平的2/3,难度还比较大。而且接下来几个月银行大幅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自然要有其它存款产品来填补资金。市场对保本理财产品的需求仍在,后期大众存款产品又将有何"创新",值得继续关注。
本文由新华融媒·看财经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线索征集热线:15184711302。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