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每年网上都会出现很多关于熊孩子的案例:
2014年8月28日因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正在8楼屋内看动画片的10岁男孩,一气之下用小刀子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致使其悬在半空动弹不得,经消防大队紧急出动后才将人安全救下。面对警方询问,小孩说,“我当时在看《喜羊羊》,外面钻机打墙的声音太吵,我就用刀子把绳子割断了。”最后父母赔了工人一根“安全绳”。
四年级的熊孩子猛推孕妇。理由竟然是
“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就想看看推倒她会不会也流产。”
要想不交出熊孩子,就必须给他们立规矩,那么你知道正确立规矩的方法吗?让我来告诉你:
首先,规矩是在爱的前提下,和孩子平等的共同建立的
规矩的制定来源于爱
我们要明白一点,我们给孩子立规矩是出于爱他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向好的一面发展,只有好的一面多了,坏的地方自然就少了。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不是要控制孩子,一举一动都要受到我们的指挥,我们给孩子立规矩是要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向着良性发展。
制定规矩要合理
我在和孩子立规矩时,刚开始我觉得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所以就和孩子们说“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十分钟”,
大儿子说:“可是,十分钟连一集动画片都看不完”!
我说:“可是太长时间看电视会让我们的眼睛不舒服”
“那也不能才看十分钟啊,你知道动画片只看一半,看不完多痛苦吗?”
听了孩子话,我也觉得这个规矩立的太离谱,于是就和孩子们一起商量着,定下了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半个小时的规定。
说这个例子,不是让你立规矩时,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告诉你,立规矩时要考虑到孩子,不要自己一拍脑袋定下了规矩,到时候孩子做不到,你就大发雷霆,立规矩时就要考虑到规矩的合理性!
规矩制定了要共同遵守
规矩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的,也要父母和孩子共同遵守。
我们家有个规矩就是吃饭时不能看手机,有一天,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我在吃饭的时候,拿着手机和工作伙伴在沟通,这是,儿子问我:“爸爸,吃饭的时候可以看手机吗?”我一听,本来想告诉孩子:“我正在工作”,可是一想,既然告诉孩子吃饭时不能看手机,那么我也要做到,我就和孩子说:“对不起,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我违反规则了!”
立规矩要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孩子,不要太讲大道理
和孩子商量好规矩后,就要用简洁的语言制定下来,定规矩的时候千万不要写一些大道理,言简意赅更能让孩子理解并遵守。比如:“吃饭时不看手机”“每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晚上9点钟必须上床睡觉”,越是简单的语言,孩子越能理解,也越能做到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不要反复无常
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今天吃饭时不看手机,到了第二天,又可以看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既然已经立好了规矩,那么在家里和在外面,第一天和第二天都是一样的,规矩如果经常不能遵守,经常更改,那么规矩的权威性就没有了,慢慢的孩子也就不会再遵守了。
你在家里是怎么立规矩的呢?可以留言评论,大家一起探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