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为让俄罗斯的“克里米亚财富”变成“克里米亚灾难”,西方费心了

为让俄罗斯的“克里米亚财富”变成“克里米亚灾难”,西方费心了

乌克兰昔日的自治共和国克里米被俄罗斯“兼并”已有多年,时局变化之快让人眼花缭乱,但是令西方阵营郁闷的是,俄罗斯当初的孤注一掷和后面的勉力苦撑完全让人出乎意料。

毫无疑问,被称为“黑海钻石”的克里米亚半岛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它的北部是广袤的草原,南部则是绵延于海岸线的壮美高山,阻挡着来自高加索的寒风,成就了像雅尔塔那样的度假胜地,从地图上看,它活像是乌克兰突入黑海的“耳朵”,是那般的惹人往目。然而保护乃至滋润这只“战略耳朵”,却需要天文数字的国家资源投入,正像波兰一份月刊所绘制的漫画那样,当普京用刀叉硬生生地割下“克里米亚耳朵”,一口塞进嘴里,可是消化的过程却异常痛苦。

以2014年3月克里米亚入俄为分水岭,当地政府累计接管的原乌克兰国有产权企业约300家,但运营正常的不超过15%,许多支柱性企业已有多年处于“资不抵债”的局面,像费奥多西亚海洋造船厂因拖欠社会基金和公用事业资金而多次处于破产边缘,即便是2013年为中国建造“欧洲野牛”型军用气垫登陆舰的合同,也因国家主权变更而无法拿到项目尾款。即便是少数的克里米亚垄断性企业,也因基础设施老化和军事冲突而陷入困境。

当初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前,俄罗斯承诺向克里米亚基础设施投入约50亿美元的国有和私人投资,这笔资金涉及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重修赫尔松刻赤公路预计耗资14亿美元,兴建刻赤海峡跨海大桥至少需要15亿美元,以及对海港、机场和铁路进行升级改造。但据欧洲研究机构评估,由于美欧经济制裁和俄罗斯卢布急剧贬值,俄联邦政府向克里米亚的“反向输血”金额只有23~26亿美元,远远不能满足恢复克里米亚基础设施和当地公共服务的需要。

俄中央政府和克里米亚当地曾千方百计吸引外资,以求盘活经济,但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动荡的大背景下,进展异常缓慢。原本旨在吸引外资参与建设的某深水港项目,在克里米亚变更之后,已处于“半搁置”状态,过去有兴趣的亚洲、中东合作伙伴均裹足不前,令俄罗斯无可奈何。有鉴于此,俄罗斯只好加大对克里米亚企业的订单,以维持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然而这些“救济性采购”却让俄罗斯同行感到伤害,而且这些订单高度集中十军工企业,对整个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并不大。

为了让“克里米亚财富”变成“克里米亚灾难”,美国、欧盟以及“苦主”乌克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在长时间的战略博弈中空耗俄罗斯的国力,继而不战而屈人之兵。

军事上,北约已完成在东欧组建临时快速反应部队的工作,以应对这一地区可能出现的危机。北约已确定这支部队的编制约为3万人,将进一步增强在东欧地区的力量。

经济上,美国、欧盟以及乌克兰从全方位制裁俄罗斯,尤其对经济结构单调的克里米亚施加更大压力,加剧当地民众的不满。据报道,克里米亚葡萄酒产业规模庞大,产业总价值超过25亿美元,不过,克里米亚业者只好把过剩的产品向俄罗斯倾销,但由于俄民众收入下降,克里米亚酒类也很难打开市场。与酿酒业相比,曾经享誉西方的克里米亚旅游业也很不景气,128家成规模的疗养院游客接待量不断下降,特别是这些设施年久失修,难以吸引顾客,而改造资金将高达4亿美元,这是当前俄罗斯所难以承受的。

更重要的是,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南部边疆不仅承受巨大的军事压力,边防、反恐和反刑事犯罪领域的压力也骤然增大。与中亚毗邻的俄南部高加索地区本来就存在严重的军火、毒品、燃料和贵重有色金属走私现象,如今克里米亚及相邻的乌克兰处于“准冲突”状态,势必加剧外部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向俄罗斯内陆蔓延的势头,威胁俄罗斯国内社会的稳定。客观上,西方有可能利用这种局面进一步消耗俄罗斯的国力精力,就像他们在之前的车臣战争中所奉行的那一套。

虽然“接管”克里米亚带来重重难题,但俄罗斯并不准备做出任何原则让步,而且它乐意用自己擅长的军事“硬实力”抗衡到底,要知道,拥有‘可以毁火世界的核武器的俄罗斯与欧洲地理衔接,加之多年来整军经武之后,已然在安全上对西方世界构成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可以预见,俄罗斯绝不会被“颜色革命”所“格式化”,而对西方的制裁和威胁,军事“硬实力”仍是俄罗斯赖以自卫的“终极手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5802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