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糖博古,持续更新你所不知道的有趣历史、伟人故事,欢迎关注!
【足迹,伟人毛泽东系列,第三篇文章】
1910年秋的一天,17岁的毛泽东跟随表哥文运昌离开闭塞的韶山冲,到湘乡县立东山学堂读书。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他也从此离开了那个束缚身心的家庭和风气闭塞的韶山冲。
韶山毛泽东故居
多年以后表兄文运昌还记得那天的场景,他回忆道:记得七月初那天早餐,(他和毛泽东等)吃了一钵大蒜煮团鱼,天气炎热,从韶山冲出发,往东南过东茅塘,出滴水洞,到达湘乡县时,太阳已近落山。50里路让他们走了一整天,晚宿县城北正街豫昌旅社。
东山学堂原为东山书院,始建于1895年,同旧式私塾相比,除了传统的经籍外,还设有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科目。学校新设了藏书楼,里面收藏大量中外书籍和新潮报刊,这是毛泽东接触图书馆的开始。
连同选老师也很先进,要求中西兼通之士,少年毛泽东被安排在戊班学习。
东山学堂
初来乍到的他刚开始并不受同学欢迎,他年龄大同学好几岁,身材高大,穿着粗布长跑,脚踏一双布鞋。而同学中多是富家子弟,不愿意和这个土 包子交朋友。
毛泽东后来对斯诺说:“他们大多为地主的儿子,穿的是绫罗绸缎,而我却只有一套洁净的裤褂。我平常时穿的,在他们的眼里都是些破烂的衣服。为此,这些有钱的学生很瞧不起我。”
不过坦诚的毛泽东还是交到了两位朋友,一个是老师儿子谭世瑛,另一个就是萧三,萧三后来成了我国的著名诗人,他的哥哥也是毛泽东的好朋友——萧子升,之后著名的穷游,就是毛和萧子升二人的故事,这件事下文再说。
1939年毛泽东与萧三
在东山学堂,毛泽东接触了大量新鲜事物,比如:
第一次接触大量书籍
学校专门从上海等地订阅新式报刊供学生阅览。毛泽东经常一个人躲在学校的藏书楼里翻阅各种书刊。同时,表兄文运昌送他一套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他特别喜欢,还留下批注:“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这是留存下来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
毛泽东少年时期
他非常痛恨腐败的清朝政府,同情康有为、梁启超他们,赞成他们的君主立宪思想。他十分佩服梁启超,因为梁字任甫,号任公,他为自己起了个笔名“子任”。
在同学萧三那里,读到《世界英雄豪杰传》,26年之后,毛泽东对斯诺回忆说:他从中知道了拿破仑、俄国叶卡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灵登、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及林肯。
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
毛泽东在看书
历史课了解到疆域的幅员辽阔,也认识到列强欺凌,领土瓜分,这激发了毛泽东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刺激着毛泽东更加发奋读书。这种思想影响了他一生。
在这里他还第一次接触了物理、地理、音乐等学科,都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甚至是书法的基本功也是在这里训练出来的。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他写作全部使用丝毫不苟的小楷,得到师生的称赞。这为他日后自成一家,龙飞凤舞不受拘束的“毛体”书法打下基础。
毛泽东 致齐白石 1952
在校期间发生的一件事也值得一提
1909年,湖南发生大水灾,此后虫、旱等灾接连而至。1910年春,巡抚岑春蓂勾结奸商、豪绅和英、美、日等外商,乘机囤积居奇,因而引起米价飞涨。
毛泽东与周恩来
广大难民粮绝食断,无以为生。1910年4月,愤怒的难民终于爆发,在连续几天之中,几万城乡饥民捣毁了抚台衙门,英、美、日、德等国领事署和洋行、教堂、医院等等。岑调遣军队残酷镇压,群众死伤近百人。
26年后,他同斯诺谈到这件事时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始终忘不掉”。这些惨象和斗,争,在这位少年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埋下了最初革,命种子。
尽管毛泽东在东山学堂仅仅呆了有半年时光,正是东山学堂的这段学习,给了他最初的思想启蒙,并让他对政治有了浓厚的兴趣。毛泽东一生中一些重要的习惯最初就是从这个小院里发芽生根,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着眼点。
后来,毛泽东跟随贺岚冈老师一起去了,湘乡驻省中学,这所学校坐落在千年古城长沙,正是在这里毛泽东开启了人生新征程。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
参考资料:《解读青年毛泽东》张锦力量;《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人民网;凤凰网;湖南日报;腾讯文化
我是糖博古,持续更新你所不知道的有趣历史、伟人故事,欢迎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56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