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是我的儿子,给他什么就吃什么。”
“你女儿太沉默了—你有没有考虑过带她看看医生?”
“小小年纪就这么成熟,他似乎想太多了?你难道不担心他容易不开心和忧虑吗?”
“朱迪情感上很容易受伤。她看到其他孩子被取笑或被伤害时会哭,听到悲伤的故事也会哭,我们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
“在我的幼儿园班上,所有孩子都参加集体活动,但你儿子就一直抗拒加入,他在家也这样固执吗?”
以上对话听起来耳熟吗?这些都是我采访过的父母说的。
亲戚、老师、其他家长甚至精神科专家都给过他们类似建议。
如果你也听到过,或许你的孩子就是一个高度敏感的儿童。
这些话当然令人心烦,因为他们对你孩子的评价有点负面,而你却发现他有非同寻常的洞察力,他关心别人,也很敏锐。
假如你按别人的建议去做,比如强迫孩子吃他不喜欢的食物,不愿参加的活动或带他看心理医生,那他就是在受罪;如果你让他随性发展,他反而会健康顺利地成长。
然而,类似建议一再出现,你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孩子的错误是否归咎于你。我常碰到这样疑惑的父母
正视孩子的敏感
你可能会自我怀疑,也可能没人来帮你。
你会发现大多亲子教育书籍都在关注“问题行为”—不安、走神、疯野或攻击。从这些角度看,你的孩子没有一点事。
你正和书上常提到的问题“做斗争”——不好好吃饭、易害羞、做噩梦、忧虑以及突然爆发的没来由的激烈情绪。
惩罚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你的孩子可能因为惩罚或批评情绪崩溃。
在这本书里,你会从敏感孩子以及其父母(我也是敏感孩子的母亲)的角度得到专业建议。
我的首要建议是不要听信那些说你孩子有问题的话,更不要让孩子听信,孩子的与众不同不是你的过错。
当然,父母的教育方法总有改进空间,这本书就是帮助你改进的,因为它是特别针对此类“与众不同”的孩子写的。
一定要记住,这一切不是你的错误, 更不是孩子的问题。
如何发现高度敏感
根据我个人的系统研究和专业经验,以及同僚不同形式的研究,这些孩子承袭了先天遗传气质的正常变化。
15%~20%的孩子天生高度敏感—这个群体人数众多,不可能属于“不正常”的情况。
在我们研究过的所有物种中都有同等比例的高度敏感群体,既然演变的结果如此,那这种性格特质必然有存在的理由。
在讨论这点之前,让我们先看看如何发现“高度敏感”。
自1991年一位心理咨询师判定我是高度敏感人群后,我就开始对这个课题感兴趣,只是当时还没打算写一本书,或宣布我的发现。
在我的社区和任教大学里,我访谈了少部分“对身心刺激高度敏感”或“高度内向”的人。
最初,我觉得敏感和内向似乎是一回事,两者都喜欢有两个可以谈心的至交好友,而非被一大群人围绕,或与陌生人打交道。
相反,外向的人喜欢参加聚会,有很多朋友却不一定会深谈,他们更享受结交新朋友。
事实证明,内向并不等同于高度敏感,尽管有70%的高度敏感人群很内向,但其余30%的人却策略性地表现为外向型,这正是我的新发现。
为什么高度敏感的人也会外向呢?
在我的受访者中,这类人通常在亲密和友爱的氛围中成长。对他们而言,群体意味着熟悉和安全。
还有一些人则被家庭培养成外向型人格——犹如一种使命,高度敏感者总是尽力达成别人的期望。
一位女士回想起她愿意变外向是因为当时她失去了唯一的好友,她决定以后不再依赖谁,也不想只有一个朋友了。
自从知道敏感特质不等同内向后,我还发现敏感的人不一定天生腼腆或“神经质”,也即焦虑或抑郁。
这些特征都不是天生特有的,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非敏感人群身上。
当我发出采访邀请后,志愿者踊跃不已。
最终我遴选了40个年龄、性别和人生轨迹各异的敏感对象,每人谈话三小时。
他们特别看重“高度敏感”这个词,而且觉得对自己意义重大。
仔细消化了这些采访资料后,我设计了一份长问卷和一份短问卷,并发出了几千份问卷调查。
其中20%的人能够立刻掌握那些描述他们的词汇,80%的非敏感人群却不能理解,有的人甚至每题都答“否”,电话随机调查结果同样如此。
敏感人群的确与众不同。
从那以后,我在这个主题上深人研究、写作和教学,很快我发现这个社会需要一本探讨如何养育高度敏感儿童的书。
太多敏感的成人经历过悲惨的童年,他们的父母并不知道如何养育敏感的孩子,他们在养育过程中也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于是我采访了很多家长和儿童,根据访谈内容为上百种类型的家长设计了一份问卷,这份问卷现已提炼为本书前言中留给家长的问卷,用来帮助他们甄别自己的孩子是否高度敏感。(见文末)
什么是高度敏感?
高度敏感的个体天生比一般人更关注周围环境,做事习惯三思而后行。
反之,一般人则不会注重太多细节,容易迅速采取行动甚至显得冲动。
因此敏感的人群无论儿童还是成人,更富有同情心,更聪明、敏锐和富有创造力,他们小心谨慎,因为能思量行为的后果,所以较少犯错。
他们在遇到“高音量”或繁多资讯时会变得不知所措。
他们尽量避免外来刺激,因此显得胆小羞怯,不太合群。
当过度刺激不可避免时,他们很容易显得沮丧和“过于敏感”。
高度敏感人群会注意更多细节,但不意味着他们的视力、听力、嗅觉和味蕾更发达—报告显示其中一些人的某项感觉的确会敏锐一些。
他们的大脑处理信息更全面,这个过程也不仅限于大脑,高度敏感的人群。
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拥有更快的脊髓反应能力,他们更易受到痛感、药物和外界刺激的影响。
他们拥有更活跃的免疫系统,但也更易有过敏反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整个身心被“设计”得更具洞察世事和深刻理解外界的能力。
高度敏感者如何分橘子
小时候,父亲常常带我们全家去参观工厂,他会请那里的经理作我们的向导。
因为高度敏感,钢铁厂和玻璃厂总会让我惊慌失措。
那些地方总是太吵、太热、很吓人,我总是哭,对那样的活动充满了恐惧,我的非敏感家庭成员对此感到很不耐烦。
但我很喜欢参观橘子工厂,我喜欢那些独创的发明:橘子通过抖动的传送带被送到大、中、小三个槽内。
现在我用童年的经历来形容敏感孩子的大脑:他们的大脑不是三个槽而是十五个槽,可以进行更好的分类,一切都运转得很好,除非一下子涌进太多“橘子”导致信息阻塞和停滞。
所以高度敏感的孩子不喜欢墨西哥餐厅里嘈杂的乐队,不喜欢喧闹的生日聚会,不喜欢速度太快的体育运动,不喜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被大家盯着看。
但如果你需要有人帮你为吉他调音,想一个有创意的聚会点子,要玩益智的文字游戏或国际象棋这类需要预判后果和关注细节的活动,高度敏感的朋友就成了最佳选择。
绝对敏感或者零敏感?
你的孩子是不是只有一点敏感呢?
有些研究者认为,你如果不具高度敏感特质,你就是非高度敏感;有些人认为两者间会有一个灰色区域。
我的研究显示两者皆有可能——
也就是说,有些高度敏感儿童会显得比其他人更敏感一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敏感的表达方式会因周遭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如果确实有灰色区域的话,就像身高或体重,大部分的人都处于中间地带。
但实际上,高度敏感人群的分布更像是一条水平线落在两端的人数更多一些。
高度敏感儿童的内心
让我们更多探究一下高度敏感儿童的内心。他们关注更多细节,他们似乎有这样的天分。
有些人特别注意社交细节,比如别人的情绪、表情或者关系;
有些高度敏感儿童特别关注大自然的变化,比如温度的起伏、植物的特性,或具有和动物交流的特殊能力;
有些能够表达非常细微的概念,具有幽默感和反讽力;
还有一些人,当其他人正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而焦躁不安时,他们仍然能在新环境中保持警醒。
高度敏感儿童对于观察到的事物会比普通孩子更多。
他可能会沉思或者提问—为什么你这样做,为什么那个小孩要欺负别人一或者关注更大的社会问题。
也有些敏感儿童尝试着去钻研数学和逻辑难题,或者总在担心“假如这样会发生什么”,喜欢编故事,或想象家里的猫在想些什么。
所有的孩子都会这样,但是高度敏感的孩子可能想得更多。
高度敏感的孩子对他们的所见所闻总会进行一番“这是什么”的思考,他们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决定(你会发现要一个高度敏感的孩子迅速做出决定,比老驴拉磨还难)。
而且,这样的信息处理过程对于他们而言是下意识的,他们只是靠直觉去感知你身上发生了什么,而直觉就是未经分析仅凭感知获得的顿悟——敏感的人们通常直觉非常强。
这个信息处理的过程有可能非常迅速,他们会立即知道“有事发生了”或者“你换过我的床单了”,而其他的孩子可能不会注意到。
这个过程也可能非常缓慢,这些孩子可能会思考上几个小时,然后发表惊人的见解。
因为吸收了更多的资讯,思考得更全面,高度敏感的孩子会有更强烈的情绪。
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反应。有时会是强烈的爱、敬畏或者喜悦,有时会是恐惧、愤怒或哀伤——所有的情绪都会比一般的孩子来得强烈。
因为这些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大部分的高度敏感儿童都极具同情心。
他们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更早地去关注社会正义的话题。
他们也是那些不能开口讲话的事物或人的最佳代言人一比如植物、动物、生命器官、婴儿和老年痴呆症患者。
他们拥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们也很小心谨慎,会为多种情况做出设想,更能理解你所说的“假如每个人都在这么做会怎样”。
他们也很早就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当然,高度敏感的孩子并非圣人。
尤其当他们有一些不好的经验时,他们比起一般人更容易害羞、恐惧或者沮丧。
但是,如果有人给予温和的引导,他们会变得特别有创造力、更具合作精神和更加友善。
不管他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他们都很引人注目,尽管在普通的观念里,他们应该不成“问题”。
早在我确认自己的儿子是高度敏感儿童之前,我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他的感知力强、独具创造力、很有良知、在新的环境下小心谨慎、容易被同龄人伤害、不喜欢粗鲁混乱的活动或运动、情绪紧张。
在某些方面,他很难教养;另一些方面,却又很好养,而且总是会引人注目,尽管他还是个孩子。
因此,我将我的座右铭与你分享:你内心渴求一个独特的孩子,上天才会赐予你这样神奇的礼物。
容易受到过度刺激的问题
尽管我一直在肯定高度敏感儿童的优点,但是你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你需要帮助。
大多数的人,包括家长,看得更多的是敏感特质的缺点。
因为,敏感儿童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被细节困扰,在喧嚣和复杂多变的环境里更容易崩溃,比如在教室里或在家庭聚会甲,尤其是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时。
他们的感觉是如此的敏锐,怎么可能不被困扰呢?
但是,考虑到敏感的孩子毕竞占少数,大家总会觉得他们的反应和他们的应对方法很奇怪。
因此别人的看法会导致你自己也怀疑:我的孩子是不是不正常?
高度敏感儿童有哪些应对过度刺激的方法呢?
他们不会采取以下所有的应对方法,但是其中一些正是让你头痛的。
敏感的孩子经常抱怨——太热了,太冷了,衣服让人发痒,食物太辣,房间里有异味——都是些别的孩子不会在意的问题。
他们也许喜欢独自玩耍,或在一旁看别人玩,只选择熟悉的食物,喜欢待在同样的地方,他们可能会几分钟、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不和大人讲话。
他们可能会逃避“别的孩子都喜欢”的活动,如夏令营、踢足球、派对或者约会。
有些孩子会发脾气,有些则努力不惹麻烦,希望别人不要注意到他,不要对他有过高期待;
有些人黏在电脑前面,或者从早到晚读书,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寻求安全感;
有些人则全力克服自己的弱点,追求成为明星般的人物或凡事力求完美。
受到过度刺激时,有些孩子会如坐针毡,看起来像是有注意力缺失症。
一旦没有这种刺激,他们的注意力就很正常;有些孩子容易情绪崩溃,躺在地上尖叫哭闹:;
有些孩子遇到刺激时反而变得更安静;
有些孩子会觉得胃疼或头疼;有些孩子觉得他们已经尽力了,索性就放弃了, 他们变得恐惧、退缩和绝望。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可能有这些行为,即使是非高度敏感的儿童也可能会受到过度刺激。
但是,当孩子发脾气、情绪沮丧、烦躁不安、开始胃疼或者对自己过度要求的时候,大家很少想到真正的原因是“敏感”。
如果有这么多高度敏感的儿童,
为什么我前所未闻?
一个人的性格50%取决于先天差异,另5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环境。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个人性格完全取决于其生活经验,尤其是原生家庭经验。
当心理学家开始讨论性格气质时,很容易去描述外向型儿童的行为与情绪,但是无法描述坐在教室后面不开口的孩子。
观察者很容易认为这些孩子害羞、胆怯、不善社交和性格压抑。其实,高度敏感才是准确的形容词。
没有孩子一出生就胆怯、懦弱、害羞、消极或不愿意接触别人。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进化的过程不允许这种个性一代代地承袭下来。
应该说敏感是一种基本特质,外在反应和表现则是敏感引起的副作用,或者是负面生活经验的结果,这些结果本身并不是遗传特征。
我们如何去描述这种特质很重要。
通常情况下事物的标签可以指引我们如何去做,告诉我们即将面对什么,标签也会影响别人如何看待孩子,以及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大部分的非高度敏感人群已经对敏感儿童有了成见,有时候,他们会有个人因素的投射,在敏感儿童身上看到自己不喜欢的特质,或者是自己想要摒弃的缺点,例如软弱。
敏感儿童能够察觉到这一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55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