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个非常有同情心的孩子,看到公园中有很多小朋友在用石头扔流浪猫的时候他会制止;看到无家可归的人的时候,总是会问爸爸妈妈:“我们能不能帮助一下他们?”看到明明这么有同情心,爸爸妈妈也感到很欣慰。邻居还有同事们也都非常喜欢明明,说明明是个善良的人。
其实,在生活中,像明明一样有同情心的人也有很多。就如史怀哲先生所说:没有人是一片孤岛,没有人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与其他人紧密相联的,所以,人与人之间也是需要互相关心的。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培养孩子的同情心那么重要。
1、有同情心的孩子更加受欢迎
如今,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对孩子充满着溺爱,再加上爷爷奶奶的隔代教养,孩子从小就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缺乏对周围事物的同情和关心。
但是,有同情心的孩子是更容易受到欢迎的,他们懂得尊敬师长,懂得尊老爱幼,知道礼让行人,他们能够洞察其他人的心理,更擅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对于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有同情心的孩子自然就会更容易被别人所称赞。
2、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是顺应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
学前教育学家们研究得出,孩子在3岁左右的时候具备了同理心,用专业一些的话来说就是“共情能力”。他们开始想要搞清楚爸爸妈妈表情背后的原因,想要明白他们的内心世界。
所以,共情能力或者说是同情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也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行为。这样,他们就能在未来更好地步入社会,更好地和其他同龄人相处。
可是,在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由于爸爸妈妈教育方式的原因,缺乏同情心。这些孩子普遍都有以下几个特点,爸爸妈妈看看自己的孩子有没有中招!
首先,孩子自私自利。
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很容易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要自己开心满意就好了。这一点是没有同情心的孩子的共有特点,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家人过度的溺爱而导致的。
其次,孩子总是喜欢炫耀自己的成就,总是喜欢贬低别人来突出自己的优秀。
没有同情心的孩子很难洞察他人的想法,并且在和其他人的相处中,孩子很难和其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情。
除此之外,孩子还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对自己的东西很看重。
我们总是会发现,一些小朋友喜欢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因为他们知道,其他小朋友没有玩具或者很喜欢自己的玩具。但是,没有同情心的孩子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是认为其他人会抢走自己的东西。
我们看到了,有同情心和没有同情心的孩子实在是天差地别。很明显,大家都喜欢有同情心的孩子。那么,许多爸爸妈妈就会问:“我们要怎么让自己的孩子更加富有同情心呢?”那么,接下来,就给给为爸爸妈妈介绍几种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同情心的策略,希望能抛砖引玉。
1、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要从家庭开始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港湾,也是家人们互相关心的地方。家中有亲人,有温暖,所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首先应该从家庭开始。爸爸妈妈要为孩子营造出一种互相关心的家庭氛围。
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同情心,可能是因为爸爸妈妈就没有做到这一点。爸爸妈妈经常吵架或者对长辈没有应有的尊重,这些行为都会被孩子习得。因此,要想让孩子有同情心,爸爸妈妈首先要以身作则,营造一个适合孩子的家庭氛围。
2、鼓励孩子多关爱小伙伴
孩子稍微大了一些,他们就要离开自己的家庭,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在小区里有小伙伴,学校里有同学。而家长要做的,就是抓住合适的时机,引导孩子关心朋友。
比如说:在路上看到了一个小朋友摔倒了,爸爸妈妈要引导孩子去帮助这个小朋友,一起把他扶起来。之后给孩子解释,虽然我们彼此之间互不相识,但是别人有困难,我们提供力所能及及的帮助是应该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3、推己及物,让孩子爱护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
同情心的范围其实很广,不仅包括关爱人类,还包括关心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等到孩子有了一定的同情他人的能力之后,爸爸妈妈就应该把培养孩子同情心的重点放在自然界的事物中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爸爸妈妈看到有人踩草坪,就要和孩子说:小草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关心他们。让孩子爱护花草树木,可以培养孩子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的能力,未来也会更有同情心。
有同情心的孩子更加受欢迎,未来也会是一个正直和善良的人。所以,孩子缺乏同情心,爸爸妈妈要重视这个问题并且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孩子。那么,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爸爸妈妈还有什么观点和看法吗?欢迎大家一起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5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