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光杆司令,他只能选择徒党星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虽然很想得到这个难得的机会,但他选择了静观局势,耐心等待。在曾国藩预选的将领都拒不领命后,他才主动请缨。据说李鸿章“欣然以肃清自任”。曾国藩笑道:“少荃你若去了,我当高枕无忧。只是身边少了一个得力助手,怎么办呢?”李鸿章仍坚请前往上海。这种变化,为李鸿章日后创立淮军从而掌握兵权、控制饷源重地上海、登上江苏巡抚的宝座开辟了道路。
不过,此时的李鸿章仍是光杆司令一个,短时间内去哪里拉起一支可以打仗的队伍呢?考虑到“徒党星散”“立时募练”困难重重,他首先想到了两个地方:一是老家庐州肥东,那一带旧有团练十分强悍,而他对当地人情也较为熟悉,所以罗致并改编庐州一带旧有团练,可以作为新军的基础;二是淮南安庆,借助曾国藩的影响力和庐江进士刘秉璋的人际关系,招兵应该不会太难。他打定主意后,立刻从安庆动身返归故里,准备在两淮地区同时征募新兵。两淮自古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个以道路、山脉和放射性河流组成的地方,连接着中国的北部、中部和东部,地理位置尤为重要。更神奇的是,这块土地居然还培养了两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
淮南多出商人和文人,如精明世故的胡雪岩等;而淮北则多出军事人才,说白了就是大兵和悍匪,如骁勇善战的刘铭传等。原因很简单,两淮耕地少,而且耕地比较贫瘠。土里种不出吃的,就只能外出找门路,而外出只有两种选择:打工或者当兵。对此,淮南人多选择前者,而淮北人多选择后者。尤其是合肥西乡,民风彪悍,个个争勇好斗。他们有自己的武装组织,头儿称为圩主。太平军只要敢来,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太平军一走,圩主之间常常为了争夺战利品而再次开战。
这么一块神奇的土地,注定要出现无数传奇的人物。周公山上的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哥哥善谋,弟弟善战,兄弟二人配合默契,无往而不利;紫蓬山下的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经历大小200多次恶战,6个兄弟战死4人,手下死伤数千;大潜山的刘铭传,更是一个闻名遐迩的传奇英雄。另外,还有吴长庆及唐殿魁、唐定奎兄弟等,也是不可小的地方势力。李鸿章坐镇庐州,先是将目光投向了庐州一带的旧有团练。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十二日,他给自己的学生、当地团首潘鼎新写了一封私信,不过信中所谈的都是公事。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李鸿章所募淮勇数营陆续抵达安庆,其中有刘铭传的“铭”字营、张树声的“树”字营、潘鼎新的“鼎”字营、吴长庆的“庆”字营。除上述4营外,还有从湘军中调来的张遇春的“春”字营。这些凶猛无比的乡勇小头目,注定会成为淮军的主要将领,成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当曾国藩站在安庆北门外阅兵时,不禁大吃一惊!李鸿章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变出几千名两淮官兵。当然,要使这支以团练乡勇为主的队伍成为正规化的军队,李鸿章和曾国藩还花费了一番工夫。首先,他们给这支部队取了一个响亮的,在历史上不输湘军甚至完全取代湘军的名字一淮军。同治元年(162年)三月四日,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淮军正式成立。
其次,健全建制章法。淮军在器械、薪粮方面,全部按照湘军章程,同时用楚军营规加以训练。但因时间紧迫,李鸿章深知淮军弁勇素质差,人心不齐,训练时间短,装备落后,战斗力有限,尤其缺少有勇有谋的统领,于是向曾国藩提出从湘军中调拨一批人来充实淮军的领导力量。他对曾国藩说:“敝部除张遇春一营外,均为新勇,战守难恃,远征异地,如果没有精兵良将,难免有倾覆败亡的危险。”曾国藩也有同样的看法,既担心淮勇不堪一击,又打算以湘军作为榜样,改变淮军风气,因此满口答应李鸿章的请求,陆续调拨湘勇10营归其节制。其中整营拨归淮军的有:1.属于湘军系统的“春”字营(张遇春和“济”字营(李济元);2.太平军降将程学启的“开”字两营;3.湖南新勇“林”字两营(滕嗣林、滕嗣武)以及后到的“熊”字营(陈飞熊)和“垣”字营(马先槐);4.曾国藩送给李鸿章作为“赠嫁之资”的亲兵两营(韩正国、周良才)。这样一来,李鸿章手下便有了15营,共有500多勇和2300多名长夫。
湘淮“本系一家,淮由湘出,尤育水源木本之谊”,因而湘军和淮军在体制上基本一致。湘军是仿照明代戚继光的治军方法,分营立哨。而淮军又是比照湘军体制,也以营为相对独立的作战单位,设营官一员,每营分前、后、左、右4哨,每哨设哨官、哨长各一员,每哨正勇分为8队,1、5两队为抬枪队,2、4、6、8各队为刀矛队,3、7两队为小枪队。刀矛、小枪每队正勇10名,抬枪每队正勇12名。每队又置什长、伙勇各1名。每一哨官有护勇5名,伙勇1名。合计每哨官兵共有108名,4哨官兵共有432名。此外,营官还有亲兵6队,不置哨官、哨长,各队直属营官调遣。其中1、3两队为劈山炮队,2、4、6各队为刀矛队,5队为小枪队。各队均置什长1名,亲兵10名,伙勇1名,合计6队共有72名。连亲兵与4哨合计,每1营官统带504名。综合一营作战兵力,包括劈山炮2队、抬枪8队、小枪9队、刀矛19队,共有38队。每营除正勇外,还额外设长夫180名,用来运送辎重、粮草和干粗杂活,协助正勇,使他们出征时无误战事,平常驻防则可致力操防,这就是长夫制度。此外,淮军还因袭了湘军的薪粮、恤赏、濠垒、营务处、粮台等制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4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