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0万买国产车可以,但花30万买国产新能源,不行。
卖服务不是提升价值属性的吸引力,至少目前新势力主推的“服务魅惑力”不能够从根本引导更多消费者驻足,对于更多有电动车用户需求的消费者来说,品牌、产品仍然具有不可被替代的优先级,卓越的服务与企业理念,只是在更强势的产品力上做衬托。
任何消费都应该建立在“品价对等”的基础上,消费市场千人千面,只有这一条能够衡量产品是否值得入手。
之所以有消费者从燃油车阵营转化而来,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政策下的市场需求转变,北上广一线城市苦于限号束缚,拥有新能源号牌的消费者更愿意去选择一台没有限行烦恼的新能源车型。
买新能源车,可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方便,我坚信所有买新能源号牌的消费者都不是为了节省所谓的电费,尤其是一线城市。
既是为了方便出行,那么绝大多数新能源消费者有一个消费优势就是“不差钱”。
所以我们看到新能源市场是最容易出高端车的市场,尤其是新势力阵营可谓高端车频频露出,小鹏P7、蔚来ES8、理想ONE动辄30万乃至40万的价格,拿着这笔预算能够选择到宝马X3、奥迪Q5L、奥迪A6L等传统意义极具影响力的一线产品。
不差钱的消费观念下,很容易忽视产品本身的价值,追求形态上的满足,一旦如此,“品价对等”就成为空头支票。
企业很难拿出更好的产品来兑现更好的使用承诺,新能源车卖的不仅仅是产品,优秀的企业还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生活价值。
特斯拉的成功远不止产品层面的卓越,更是配套充电桩的密集,而这需要特斯拉烧掉大量的财富来保证车主在绝大多数城市下的使用便利性。
其它新能源车很难保证如此密集的专用充电桩,在充电速度上也无法保证与特斯拉相应的速度与便利、便捷性。
新势力卖出的30万乃至40万产品,其实兜售的就是概念,为用户灌输概念上的成功,但却无法在服务以及配套设施上真正的卖到30-40万的高价。
服务,成了这些产品需要讲的故事,除此之外得益于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势力还能够通过各种大屏以及UI、AI科技辅助来提升科技层面的优越感。
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想ONE、蔚来ES8的这些产品力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真正兜售40万以上的产品力,不少消费者还是会退一步用心思考。
EV车型续航层面的基础焦虑仍然存在,这意味在更完善的充电装置没有建设完毕的情况下,作为“车”来说,越贵的新能源车越不合格,只有通过资金的推动来装备性能更强,充电速度更快,更安全,更密集的充电装备,才能够保证用户层面的更好出行。
而在品牌价值,豪华感以及科技感上,新能源车型本身拥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为用户群体带去别样的使用价值。
如果不是规避限行的烦恼,谁去买新能源?
从可靠性、稳定性两个角度上来说,新能源仍然有很大的不足,作为“车”来说,绝大多数新能源受制于续航,又受制于充电设施、换电问题,同样不能真正意义上带去更好的使用感受。
那么回头想想,花这么老多钱,买新能源就是为了一个号牌优势,值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39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