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得好不好,通过孩子的行为表现来判断
很多时候家长都会为孩子的不听话而头痛,说了好几遍,当耳旁风,调皮捣蛋怎么威胁也不管用,希望孩子在十一点前睡觉,却非要拖到十二点才能写完作业等等。
家长费尽口舌孩子还是无动于衷,有没有想过造成这样的结果并非责任只在孩子身上,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有可能是父母不会教。
孩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更不能照本宣科,需要根据他们的个性和气质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可能同样的方法,用在两个性格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也会不同,而且父母要注意的教育方式不能自相矛盾,朝令夕改,今天刚给孩子立好了规矩,明天就推翻重新又定了其他的。
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和冲突的状态,再好的教育方式也可能在这里会打折扣,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
在互相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家长再实施教育方法,顶嘴,将父母的话当耳旁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孩子根本就不能理解家长的苦心,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也要让孩子明白家长的立场。
七岁前的孩子不善于用言语来表达自己,所以大人要懂得观察,了解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才能够更好地将教育方式用适合孩子的方法来实际应用。
孩子的气质与父母遗传有很大关系,但他们同时与生俱来的也有独一无二的气质,这一部分和遗传相叠加就形成了孩子的个性。
家长教育得好不好并不是自己说的算,而是要通过孩子的行为表现来评判。
如果孩子亲近家长,喜欢和父母交流,愿意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就说明家长的教育是成功的。
当孩子和家长出现对抗,顶嘴或者是不听话的情况时,首先父母要先反省自己,从自己的教育方式上找原因。
“亲欲教而子不待”,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都是一次性的,错过了想要弥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成长的任务,关键期不仅能够让教育方式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更重要的是一旦孩子在某个方面定型,想要改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我欲学而时不待”提升自己永远都不能等,家长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和知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和孩子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时间宝贵,精力有限,作为父母大部分都在为家庭和生计奔波,但如果有了孩子之后,就要承担起教育他们的责任,不能让忙碌成为忽视孩子成长和教育的借口。
教育是不能重来的,如果从一开始就错了,那就要承担因此而带来的后果。父母有责任和义务不断地学习和累积知识,才能用更正确的方式从一开始来教育好孩子。
不要认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事,等他们年龄大了自然就会变好。优秀的孩子必定有一个优秀的家庭或者是家长作为成长环境。
孩子不听话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从来到世上之后,孩子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这是他们学习的模板,也是管教他们的严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在孩子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所以当家长口不对心说出很正确的道理,但自己做的却截然相反的时候,孩子更愿意模仿家长的行为,而不会听道理。
尤其是在孩子三岁之前,这个时候父母最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对于孩子来说正好是他们人格形成最关键的时期。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这个时候还小,很多事情都不理解,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他们也不懂,或者前三年父母也是新手,教育方式都还在摸索中,难免会有走弯路的时候。
这都可以理解,但家长心中要始终有一根弦,知道育儿是紧迫的,教育是需要不断提升和学习的。
只凭借一腔热情和对孩子的爱,往往未必能够达到想要的结果,用力过猛造成的可能是孩子的懦弱或者叛逆,过度宠爱对孩子大包大揽,还有可能让孩子失去成长的空间和自由。
有的时候家长会发现,相比自己教育,孩子更听老师的话,平时让孩子做点事情,不是拖拉就是讲条件,但老师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他们回到家吃完饭就立刻执行。
其实这里面有3点值得反思:
学校有清晰明确的规则
之所以孩子愿意听老师的话,是因为在学校的环境内是有清晰明确的规则,规则就是行为的界限,加上评分标准,能够明确地给孩子的行为做出反馈。
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怎么做能得到更好的表扬都是有规则可依的,所以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可以参照这样的标准,让孩子心中有一杆秤。
不能做错了就惩罚,做对了不表扬,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会失去听话的动力,只想着如何逃避惩罚。
知道界限的孩子会有安全感,也更愿意执行标准和规则,因为他们知道执行的尺度在哪。在家里很多规则都是模糊的,甚至能够和父母讲条件,他们的行为没有具体的参照标准,就不容易形成好的行为规范。
家长说教再多,也比不上明确而具体的规范来得有效和省事。所以平时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些行为准则,并且需要严格执行,奖惩分明,尤其是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更要严格执行,因为这是他们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不能让孩子觉得在学校要有规矩,回了家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这个阶段如果要求严格一些,等到他们升入高年级之后,不需要父母的督促,孩子也能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了。
有原则的执行
既然已经立好的规矩,就要有原则地执行,在学校中老师对于规则会严格执行不讲情面,而父母则会经常随意妥协更改。
老师有原则,奖惩分明,看得到学生的问题,也懂得欣赏学生的优点,因此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起威信,孩子自然也就愿意听从老师的话。
家庭教育家长想要有权威,也必须要严格执行规则,不仅让孩子执行,自己也不能因为是大人就可以随意触犯条款,同时也要奖惩分明按章办事,不能没有底线地常常破坏规则。
心软是教育的大敌,正是因为孩子能够通过哭闹和撒娇的方式让父母妥协,才会让管教失去效力,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不会听家长的话。
同时看到缺点和优点
家长要不能只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却对他们的进步视而不见,被认同的心理需求是孩子前进最好的动力,不能因为孩子和自己亲近,就觉得他们做正确的事是应该的。
家长不能因为他们是自己的孩子,言行就失了分寸,老师对待学生大部分都是平等和尊重的,即使孩子出了问题,老师也能控制情绪,而反观家长正是因为爱之深才责之切,当孩子出现一点问题的时候,就焦虑不安甚至歇斯底里。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能感到自己被尊重,就会不愿和家长交流,父母说的道理也听不进去,父母在关注孩子的时候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要因为过度焦虑而影响了教育的情绪。
好好沟通,耐心倾听,关注孩子的想法,弄清楚事情的本质,不要一有问题就上头,什么都不了解就把孩子责骂一通,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要懂得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38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