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宇航局NASA报道,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8月16日,一颗名为2020 QG的小行星从南印度洋上空飞掠而过,距离仅2950公里,是人类有记录以来以最近距离飞掠地球的小行星。此前的记录保持者是2011年发现的2011 CQ1,它与地球的最近距离约5500公里。
2020 QG的直径大约只有3-6米,大小与一辆汽车相当,属于迷你级小行星。因此,即便2020 QG撞上地球,也将在大气中解体焚毁,化作天边一颗绚丽的火流星,而这种事情其实每年都时有发生。
据估计,大小与2020 QG相当的迷你级小行星数以亿计,但绝大多数都以远得多的距离飞掠地球,通常远超地月距离。由于体型小且速度快,它们除非非常接近地球,否则是极难被发现的。
“看到一颗小行星以如此近的距离飞掠地球真是太酷了!我们可以发现地球引力极大地弯曲了它的运行轨迹,计算结果表明这颗小行星在飞掠地球时方向偏转了45度左右。”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天体研究中心主任保罗·乔达斯(Paul Chodas)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这颗与地球擦肩而过的小行星,在飞掠地球扬长而去后才被NASA的小行星探测项目发现,我们算是后知后觉。
乔达斯指出,2020 QG的飞行速度高达每秒12.3公里,比平均水平稍低一些,在最近距离飞掠地球六个小时后,它才被茨威基瞬变设施(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的广角相机拍摄到。
茨威基瞬变设施是帕洛玛天文台的巡天望远镜,由NASA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具备超宽视场和快速处理数据的能力,不仅是人类探测近地天体的得力助手,还善于捕捉其他一些宇宙瞬变事件,如超新星爆发。
当小行星从地球附近飞掠而过时,它们会在茨威基瞬变设施拍摄的图像中留下条纹。机器学习程序每天会对自动茨威基瞬变设施拍摄的约10万张图像进行分类,以检索这些条纹,然后缩小最佳小行星候选范围,供研究人员确认。2020 QG正是这样暴露踪迹的。
在茨威基瞬变设施的工作人员向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报告该发现后,多台望远镜立即展开跟进观测,进一步确定了2020 QG的大小和运行轨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2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