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电影让人看过第一遍便不想再看第二遍,并不是它们拍得不够好,而是它们让人太过悲伤,尤其是那些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电影,比如《素媛》。
比起其他让人倍感压抑的电影,《素媛》更让人心如刀绞,因为它的受害者是一名年仅8岁的孩子,心怀好意的她本想帮加害者撑伞,却没想到人面兽心的加害者会做出那样伤天害理的事情,让她的身体和心理都遭受到了严重伤害。
一个才8岁的孩子,本应该受所有人的呵护无忧无虑的成长,现在却因为毫无人性的加害者而要在往后的生活里背负着一副沉重的枷锁,每每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喘不过气来。
我的一位朋友在看了之后也是义愤填膺,转身就去每天教育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不仅是要保护自己不受坏人的伤害,还要学会主动远离危险的地方,为此她还特地给孩子买了一只能够打电话的手表以保证自己能够和孩子及时联系上。
为什么孩子学不会自我保护?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我朋友这样的做法太过小题大做,但是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安全之事无小事,在《谏太宗十思疏》里曾有一句人口相传的名言——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在对待孩子人身安全之事上我认为就该这么想。为什么孩子会出意外受到伤害?
我认为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他们自身年纪太小,没有辨别危险的能力,也没有反抗危险的能力
二是父母们没有对他们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导致他们面对危险的时候没有警惕心从而学不会保护自己。
坏人的脸上是不会写着“我是坏人”这几个字的,相反,他们很可能表现得慈眉善目、平易近人,很多人贩子就是如此,对于这样的人,成年人都不能够说一眼就看出谁是坏人,更不用提孩子了。
除了人所带来的危险之外,还有一些地方也同样存在危险,比如河流,每到夏天儿童溺水事件就总是会发生。
这些悲剧的发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父母疏于进行安全教育的原因。
《左传》曾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
虽然我们不能够消除所有的危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来提高孩子的警惕心,让孩子学会远离危险。
教育孩子提高警惕心,远离危险
第一,增加安全意识教育,学会远离危险
安全意识的教育既要针对物,也要针对人,因为安全隐患的存在有时候来自于人,有时候来自于物。
首先,我们要从孩子的身边物品入手,比如像刀这样的尖锐物品不能够碰,即便碰也要学会小心使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告诉孩子不能够将手指头伸入插座之中去等等。
只要身边有存在安全隐患的东西,那么我们就要让孩子在接近它们或者使用它们的时候要提高警惕心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其次,我们还要从孩子有可能会去的危险地方入手,比如前文提到过的河流,我们要告诉孩子在不知深浅的情况下不能够玩水,如果想要游泳,就要到正规的、具备合适深浅的游泳池,为了提高孩子的警惕心,家长们甚至可以给孩子讲讲儿童溺水的事件。
另外,室内也不是完全安全的,很有可能会发生火灾,为此我们还需要告知孩子一些关于火灾逃生的知识。
这些知识市面上应该有专门的书籍会进行介绍,家长们可以在每晚的阅读时光来和孩子一同进行绘本阅读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最后,我们还要从孩子可能会遇到的人入手,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父母们当然有义务要接送他们上下学,可是一直护送孩子是不现实的,孩子总要学会独立,他们也总有一天会出远门,所以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我们必须要放手让他们单独行动。
这就决定了我们有必要教育他们学会对人提高警惕心,不仅不能够随意接受陌生人的东西,还要尤其注意那些会向孩子求助的成年人,一旦遇到这样的人孩子们就要竖起自己的警惕心了。
第二,让孩子在帮助他人时提高警惕心,学会向人求助
在他人面对危险或者困难而需要自己施以援手时,孩子们也应该提高警惕心,除了上文讲的要警惕那些向孩子求助的成年人之外,还要“警惕”那些身陷非常危险之中的其他人。
比如说看到有孩子落水,孩子们不要一味地想要去教人,这个时候应该升起“警惕心”,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能力救,不能救不到人还连带把自己也置于危险的境地。
我们要教导孩子学会向他人求助,真正做到帮助他人、保护自己。
第三,教导孩子一些必要的自保技能
孩子是比较调皮的,孩子辨别危险的能力比较弱,所以有时候他们难免会磕到碰到,一些小小的跌打损伤他们完全可以学会自行处理,只需要父母们在他们面前演示几遍。
除此之外,父母们还可以给孩子报正规的游泳培训班,即便孩子不会到危险的河边,但是这也是一项求生的技能,多一份求生技能就多一份生的希望。
为了在他人伤害自己时能够学会保护自己,父母们还可以在征求孩子的意见之后带孩子参加防身课程或者增强体能的课程。
我认为危险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危险全部消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其就束手无策了。
东汉的荀悦曾说过:“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面对危险我们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防范,中策是补救,而下策是危险发生之后加以警戒,在保证孩子人身安全一事上,父母们首先就可以采取上策,通过提高孩子的警惕心来防止孩子处于危险之地。
最后,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够将孩子的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别只看重孩子的成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25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