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及全国各地陆续公布了7月份金融数据,其中,住户和非金融企业存款下降引发了广泛关注,有大V甚至喊出了“储蓄搬家股市”的口号。
储蓄在一定程度上“搬家”股市
央行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7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803亿元,同比少增561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7195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5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87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8万亿元并创下5年来新高。
其中,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及财务公司。这类机构存款出现大幅增加,加上7月份股市走强,被视为“储蓄搬家股市”的例证之一。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存款少增现象一般在每年4月份或7月份表现比较明显。对于今年7月存款少增,温彬认为,主要是因为在季度初月,居民和企业存款通常转为表外理财,再叠加股市回暖、基金发行规模加大,一定程度分流了居民和企业存款。
银保监会在今年初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对此,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称,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核心是培育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让居民储蓄通过机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不能简单理解为储蓄资金直接进入股市。股市仅是资本市场一部分,对普通百姓及企业而言,在储蓄转化为长期资金过程中,如何实现财富获得感更为关键。
多因素导致居民和企业存款减少
与全国住户、企业存款减少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有所不同,据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统计,陕西省人民币存款减少389.95亿元,同比多减202.76亿元。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38.04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27.61亿元,机关团体存款减少91.1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32.33亿元,住户存款减少1.07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住户和企业存款减少也可能与季节性波动有关。在过去几年中,7月份这两类减少,几乎成了具有“季节性特点”的普遍现象。
华泰证券一位分析师表示,近期资本市场比较活跃,部分存款进入金融市场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途径未必一定是股市。理财、房子、消费甚至是偿还贷款也可能是存款流向去处。此外,今年在疫情下不少人收入受到影响,因此动用储蓄“吃老本”的情况也不算奇怪。
至于企业存款减少的情况,则不能忽视企业发债减少的因素。今年5月份以来,由于债市持续调整,企业发债成本出现明显上升,进而导致企业减少了债券发行,并带来存款减少。
华商报记者 李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2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