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收视率翻倍后被骂上热搜,《以家人之名》只用了一周?

收视率翻倍后被骂上热搜,《以家人之名》只用了一周?

芒果卫视的粉丝,最近因为《以家人之名》的热播,原地满血复活。

大半年的收视率低迷让她们一度心梗,现在一周内,野榜收视率从0.9一路飙到2.0,是盼了好几个月的救“视”之作了。

除了芒果周末剧场收视率一向走低外,以家人之名的收视率是一路上扬

一开始,大家真的看得津津有味。剧中人物鲜活、互动有趣,哪怕cp乱炖也都扛得住,两集入坑,四集痴迷,毫不夸张。

但随着剧情发展高潮迭起,收视率一路走高的同时,骂声也渐渐起来了。

《下一站是幸福》+《以家人之名》,都是良好开局、大爆潜质,结果中途崩坏,毁誉参半。

两部剧看下来,水阡墨+王雄成这一对编剧,强的地方是真心强,但短板也确确实实在“造雷”。

1 特别长的长板

这两位编剧,首先是出色的架构师。

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看,《以家人之名》的故事框架与人物关系搭建,非常杰出。

先看一家五口的设置:三个孩子毫无血缘关系却兄妹般一起长大。两个爸爸分工明确,性格迥异。

五个人的家庭首先是异常热闹。既能满足年轻观众对热闹和谐大家庭的幻想,也能勾起年长观众对随着时代一起逝去的那种大家庭的怀念。

其次是矛盾沃土。这个五口之家,以及五个人所属的三个家庭(其中两个还格外奇葩),对于戏剧冲突这个硬指标来说,简直是一片沃土。

最后是主线推进。家庭剧拍什么?家庭成员各自的婚丧嫁娶和彼此的亲疏关系,这一家形形色色的五口人,想拍可以从孩子五六岁拍到成家立业抚育下一代。

再看人物的设定:两个爸爸一个直男糙汉,一个细心勤快,两人对三个孩子都是不计较血缘关系的掏心掏肺。

三个孩子里唯一的女孩李尖尖因为与哥哥们一起长大,是个大大咧咧的活猴子

大哥凌霄因为原生家庭阴影而敏感内敛

小哥贺子秋把自己活成了日常耍宝的宠妹狂魔,底层逻辑是寄人篱下而底气不足

五个人的人设都是兼具看点功能性,既符合家庭需要,也能在家庭中找到性格的合理来源,到这一步,整个剧作的骨架已经非常完备。

这也是为什么我看了前两集就认定本剧有爆相的原因:架构搭得实在好,故事怎么讲怎么有。

其次,这二位编剧梗玩得好。

不是《三十而已》里那种为了热搜铺的梗,而是真正能吸核心受众的剧情梗。

兄妹相称长大,而后发展出男女情,这是伪骨科

李海潮心有大善,几乎以一人之力拉扯三个娃长大,这是男妈妈。

凌霄贺子秋两个奇葩的原生家庭,无论当年or后续的奇葩发展,这是1818黄金眼(或吐槽bot投稿)。

兄妹三人成年在即却不欢而散,九年后一一回归,这是久别重逢

两个哥哥当年说走就走,如今要追回情感上生疏且心怀怨恨的小妹,这是追妻火葬场

更别提凌爸李爸的有爱互动,嗑晕一群嗷嗷待哺的腐女,简直是中年夏日限定

这些经典模式各自都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只要剧情梗自然不生硬,她们就会被迅速吸引,自发安利,剧集的观众面也能最快拓展开来。

最后,这两位编剧台词也写得不错。

他俩的剧里,起码人人说人话。别笑,近几年这已经是对国产剧台词的奢求了。

而且在吵架、表白、控诉等重要情境里,台词往往非常到位,能把观众内心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必然会带来一种爽感。比如这段凌爸骂凌霄舅舅的台词,就怼得很过瘾。

至于近几年国产剧上热搜所必需的金句,以这二位的水准,自然也不在话下。

架子搭得好,梗铺得6,台词戳人,能做到这三点,剧作就与平庸二字无关了。

2 很难解决的短板

既然能开这么好的头,又为什么两部剧都在情节展开后被骂上热搜呢?

仔细看大家痛骂的点:有的骂人设崩塌,有的骂狗血化,有的骂好好的家庭剧秒变玛丽苏……总之从两个哥哥离开家,口碑陡然两极。

逻辑不通顺,是两部剧中最显而易见的大问题。

为什么从两个哥哥离开家,剧情就朝着大家无法接受的方向一路狂奔,每个细枝末节都让人不适呢?咱们来捋这个逻辑。

关键问题1:为什么离开家?

小哥的内在逻辑相对通顺:他本来就觉得自己是拖累,亲爹下三滥手段+经济困难+李爸疲劳过度进医院,一时间三大压力压下来,他想为家里减轻负担,出国留学回来后报答李爸,起码是具备合理性的。

但凌霄的离开就让人无法理解:他对亲妈没有眷恋只有怨恨,为了一个抛弃自己且从未想过弥补的妈,和一个亲叔叔承诺会养的妹妹,彻底更改自己的人生方向,抛弃养大自己的亲爹和干爹,说走就走,“白眼狼”三个字,完全无法反驳。

退一万步,就算他为难被迫不得已,如此大的人生决定,不与养大自己的亲爹和干爹商量,不考虑弟弟妹妹的感受,先斩后奏,合理性在哪里呢?

关键问题2:为什么九年不回家?

剧情还未完全揭开谜底,但已经有端倪:小哥八成是赴英国留学后经济出了问题,而大哥应该是亲妈精神彻底病态,阻拦他回国。

可是就算有苦衷有困难,九年啊,不是九个月,一次没有回国过,这合理吗?他俩对这家庭和家人的深情厚谊,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关键问题3:为什么突然都从亲情转为爱情?

其实从一开始观众就明白,李尖尖和凌霄这对名义上的兄妹会成为一对情侣。那为什么到十多集时,反弹突然这么大呢?

因为前两个问题没能解决,这个转变就严重缺乏铺垫。

大哥爱尖尖的话,是怎么做到当年不告而别、之后9年不回家、回家不第一时间见她的呢?

当感情严重缺乏铺垫,他授意齐明月通风报信+偷拍,看起来就更像是窥探癖+控制狂,而不是深情下的情难自已。

至于小哥的表白,到底是一时想茬了,还是强行三角恋,还有待观察。

上述问题的答案,不仅关系到剧情流畅与否,也是人设能否自洽的关键。你要让凌霄在为难下选择照顾亲妈,一开始就不该把母子关系刻画得那样极端,更不该在前期剧情里着力强调他拎得清。

人设可以偏激,却不能自相矛盾。贺繁星的人设崩塌尚在眼前,凌霄这也岌岌可危。

剧情关键转折点的合理性出现了严重的逻辑问题,观众就丧失了沉浸感,无法与剧中人物共情。所谓人设崩塌、狗血化、玛丽苏,其实皆由此而来。

另外,类型杂糅是双刃剑。

该团队的两部剧,走的都是家庭+偶像的类型杂糅路线。一手温馨的家庭氛围,一手梦幻的恋情,才能话题收视双赢。

但这又带来了取舍的问题:家庭剧偏现实主义,讲究一个真实感;偶像剧偏梦幻,要有一定程度的悬浮。在每一处关键剧情的处理上,到底是现实一点还是悬浮一点,剧本仿佛走在刀尖上。

大哥小哥纷纷表白的玛丽苏场景,和凌霄这种找闺蜜盯妹妹九年的做法,在纯粹偶像剧里可能被受众大呼甜、霸气,在本剧就会引人不适。

​九年不见的人突然跟你说这些,甜……吗?

当偶像剧落进现实,你可能收获双倍观众,也可能收获双倍质疑。

而在那些真正现实的问题上,主创又一直都选择回避。

比如《下一站是幸福》里,贺繁星与小十岁男友的恋情,从头到尾遭遇的困难,无非是女主角内心的犹豫和男二的松土,而那些女大男小真正会面临的现实困境,剧中统统回避,绕着走。

《以家人之名》也一样,小哥贺子秋在这个家里到底是如何磨合的,怎么从一个每晚疯狂洗衣服干活的小孩,长成一个把不安藏在内心的逗比,李尖尖如何慢慢接受贺子秋并愿意与他分享爸爸,两个爸爸微薄的收入怎么养活了三个孩子,遇到了哪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统统一笔带过,拼命温馨就完事了。

这样取巧的处理方法,是提升了剧集的轻松感和娱乐性,但也因为缺乏了现实的重量,轻飘飘得经不起观众的深思与质疑。

3 Why

当一部剧看着就稀烂时,我们不会去追究根由,让它静静烂掉好了。

但当一部剧如《下一站是幸福》和《以家人之名》这样,有良好开局,有一流硬件,有靠谱班底,有让人激动的故事架构与人物关系,有掷地有声的台词和各种能引发热议的情节话题,却偏偏总在中段遭遇口碑崩塌。遗憾之余,我们还是想问个为什么的。

能力问题、态度问题还是行业问题?

我的几点猜测,不一定对:

1、政策红线确实是一大限制。越现实主义,越容易触线,也越束手束脚。大量剧集索性不去触碰,以求顺畅播出。

2、市场导向摆在那里,狗血的需求压倒一切。

当一部剧以上多少热搜为指标,以是否触达下沉市场为胜利标准时,狗血的需求必定压倒一切。

所以两个哥哥必须走,九年都不回头;要回来也必须一起回来,小哥哪怕再想李爸也要3个月不回家搞装修,就为了所谓惊喜和最后一起出现在派出所的乌龙事件。

要表白也必须一起表白,不吓死李尖尖,哪来的话题度?

陈家女人必须个个胡搅蛮缠、毫无逻辑,不然热搜词条怎么抓人?

狗血就是要极端,而合理性既需要扎根于现实,又需要能说服观众的强逻辑。企图二者兼具?恐怕需要有大师级水准。

3、篇幅与成长性也是硬指标。

上星剧40集起,要回避过于现实的家长里短,那谈恋爱就是剧情主体。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妹,感情本可水到渠成,那如何既不水又有成长性地谈下去呢?

用“分离九年未曾见面”制造出生疏感,这样成年后的男女主角就可以再走一遍由陌生到熟悉的恋爱线,这设计本身没问题,能理解。

但如何让这种转折看起来不生硬不强行,需要的就是水磨工夫了。主创与资方有没有这个耐心、能力与做出真正精品的企图心,细节自己会说话。

挑货才是买货人。《以家人之名》之所以遭到如此多的质疑,恰是因为它开局引发了太多的期许,《下一站是幸福》和《三十而已》也是如此。

国产剧观众苦国产剧久矣。

如果这样水准的剧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是底线而不是天花板,国产剧,就有救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2193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