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可不可以先看会儿电视再写作业?”
“不行!”
“妈妈我可以跨越护栏到对面去吗?”
“不可以!”
……
我们常常会告诉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要,但是却没有明确告诉孩子他需要遵守什么,不该违背什么。那需要孩子遵守什么、又不能违背什么呢?就是规则!
还记得动物园的老虎咬人事件吗?引发全面展开了对不遵守规则和秩序的大讨论。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守规则和秩序的现象,最普遍的,像闯红灯、不按顺序排队等。这是人们对规则的漠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遵守规则,是内心深处不希望自己被外界回落这现实制约,希望一切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想怎样就怎样,就像自己很强大一样,强大到似乎自己面前就没有危险存在,可是当危险来临时,却已追悔莫及。
规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心中没有规则,不遵守规则,不想自己被限制,带来的危害不可想象。
就从现在的校园来说,小到学生迟到旷课、公然和老师顶撞,大到校园欺凌、离家出走、打架斗殴,屡屡触碰规则的底线,如果这类不遵守规则的孩子踏入社会,一定会成违背规矩的人,且伤及的不仅是自己还有他人。还记得某位歌唱家的儿子吗,从小拿了一堆的奖,还没成年,就因打架斗殴甚至犯刑事案件等被判处有期徒刑,就因为漠视规则,将原本大好的前程白白葬送了。
说了这么多,那什么是规则?规则就是家庭的家规、学校的行为规范、单位的规章制度、社会的法律。规则不单单是用来约束孩子行为的标准,还是引导孩子成长、前进、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推力。
不过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只看到了规则的约束性,却忽视了让孩子遵守规则需要引导的这一面,而这一面也恰恰是遵守规则的关键。那该怎么引导,父母还需做好以下几点(见图7-1)。
引导孩子遵守规则
父母要灌输给孩子规则观念
父母要经常给孩子灌输一个观念:“万物莫不有规矩。”古人称圆之标准为“规”,称方之标准为“矩”,这就是古人的聪明智慧,并告诉后人,生活在规矩中,人生就在方圆里。
规是约定性的,矩是约束性的,手中有尺度,心中有规范,人才站得直、立得正、走得远。大社会有大规矩,小集体有小规范,微生活有细规则。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玩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比赛要遵守比赛规则。父母要时时处处提醒孩子,不遵守规则会有什么后果出现,引起孩子对规则的重视。
父母要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家父母就要培养孩子遵守规则,出门也要遵守外面的规则,这些约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德国是一个很讲究规则的发达国家,他们深信,人与人间遵守规则才能让生活更愉快、和谐和安定。一次听朋友讲,他去德国出差时有次去卫生间,出来时被一位女士拦住问有没有看到她儿子,因为她儿子进男卫生间已经好一会儿了,一直没有出来。后来朋友进去帮忙找,在一个间隔内找到了小男孩儿,也就十来岁的样子,他正在那里敲敲打打地修水箱拉杆。原来是拉杆失灵没办法冲水了,这个小男孩觉得自己上完卫生间后不冲干净,是对下一个上卫生间的人的不尊重,也有失自己的尊严,所以他一定要把它修好。
父母要记住,除了学习以及吃饱穿暖以外,孩子成长,还需要依靠很多生存的能力,而规则是帮助他们带来更好成长效果的认知理念,所以,让孩子从小就要有遵守规则的意识。
培养孩子执行规则的习惯技能
其实很多父母是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也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是却经常违背,因此时不时会出一些问题,让父母帮忙收拾烂摊子。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故意这么做,而是不得要领,还需要父母引导。
比如有些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从小没有树立起过马路要等绿灯的规则习惯,等到上小学后,爸爸妈妈带孩子过马路,发现孩子一路小跑着闯红灯,他只是觉得以前都是这样和爷爷奶奶一起过马路的。这时候爸爸妈妈就要告诉孩子,要等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这是交通规则,否则,闯红灯很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让孩子遵守规则,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要自己做到、做好。
遵守规矩是立人的基础,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能力。学会遵规守矩,人生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行稳致远;学会利用规矩,才能推陈出新,创新发展。因此,父母应该讲规矩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主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8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