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立波
他是赤贫的最底层,是乞丐,做过游方和尚,绝境下参加红巾军后成为吴王,最终缔造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他就是诞生于1328年10月21日濠州钟离(凤阳)的明太祖朱元璋。
蒙古人征服中国后的第四十九年,属龙的朱元璋诞生于赤贫农民家里,按照传统排行,亲兄弟加堂兄弟顺序,这个孩子排第八,就叫“重八”。二十岁之前,朱重八很少能够体会到吃饱是什么滋味,他本来也没有任何抱负,倒是他的母亲对他寄托了厚望。“太后(朱元璋母亲)尝谓仁祖(朱元璋父亲)曰:‘人言吾家当生好人。今诸子皆落落,不治产业’,指上指朱曰:‘岂在此乎?’”[1]虽然是底层的父母,却无不望子成龙,以此摆脱凄惨的命运。
1、苦难是朱元璋人生第一堂课,是有史以来出身最低经历最惨的皇帝
这个孩子从小便体弱多病,生下来,三四天都不会吃奶,险些夭折。[2]朱元璋到了10岁时,其父朱世珍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再次搬家。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重八就为刘德放牛,虽经常被打骂,或许这是朱重八15岁之前最幸福快乐的日子。
《朱元璋》影视画面
元至正四年(1344),朱重八刚满16周岁,却开始体验极端凄惨的人生。当淮北大地的龟裂伤口持续撕裂,一场恐怖的瘟疫弥散在极端贫瘠的土地。仅仅几天,朱重八就失去了父母、长兄和侄子四位亲人,紧接着黄河开始南北决口,仿佛一个月之内,所有的灾难全部都出现在这个小伙子的面前。多年后,朱元璋在《皇陵碑》中这样痛苦回忆说:“兄为我伤,我为兄哭,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善良的汪大娘拿出了棺材钱,替他买了香烛礼品,让儿子陪他去庙里剃度当了和尚。对乡情的感激是他成了皇帝后,对老乡情深义重的主要原因。虽然在皇觉寺剃度,依旧没饭吃,几十天后被迫云游讨饭。“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3]
汪大娘和少年朱元璋
直到晚年朱元璋回忆往事时,眼角发酸:“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而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漂泊、饥饿、瘟疫、生离死别,几乎所有悲惨的事情都被朱重八经历了。十九岁这年他回到了孤庄村为父母和长兄扫墓头也不回地投身红巾军起义,由此掀开了朱元璋轰轰烈烈的人生序幕。
2、只用了十六年便赤手建立大明王朝,可谓神速。
至正十二年的三月,穿着破烂袈裟的朱元璋来到濠州城外要求参加红巾军。后来他回忆说:“昔者,朕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4]又说:元纲不振乎彼士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可知当年他所受的刺激和无奈的选择。朱重八是那种放在人群里一眼就能被引起注意的人,正是因为独特的气质风貌,引起了红巾军元帅郭子兴的注意。此后这个“志意廓然,人莫能测”的朱重八摇身变成“朱公子”,在军旅生涯表现出的战略才能很快让他升任总兵官,让赤贫的农家子弟实现了华丽转身。
九江口大破陈友谅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朱重八在变成朱元璋后,开始中原逐鹿,走上了“扫清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统一大业。[5]
战争是一个放大器,他清晰地放大了朱元璋的能力、素质和格局。和各路英雄交手后,朱元璋越加显现出惊人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因此投奔他的人才趋之若鹜。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继攻灭江南汉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政权。统一江南后,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北伐中原、南定沿海并举,以夺取全国统治权。 [6] 如同一把扫帚,在旧山河之间展现他的战略部署,仅用十六年便统一全国。此后不久,在前呼后拥之下,朱元璋身穿龙袍开始指点江山。
朱元璋影视形象
3、自学成才的明朝一等学问家
刚刚建国后,他就在诏诰中说:“朕统御以来,随所善而应是职,使有知而不妄。其前代必欲以无知而役有知,朕不知为何。”[7]朱元璋读书生活非常庞杂丰富,涉猎极广。从建立初期南京政权开始至洪武三十一年71岁去世,常常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寝”,学习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经常为此“日晏忘餐”。每天处理日常政务后,就是读书,在“万机之暇”挤出那么一点时间也要把当天的书读完。“太祖……身在行间,手不辍书” [8]描写的就是非常生动的读书画面。“吴王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流览神解。”[9]
朱元璋书法
不光如此,朱元璋还叫儒臣把古人做事成功失败经验书写在皇宫大殿壁间,以供他“随时省览”。与此同时让身边这些知识分子轮流给他讲课,开展广泛学术讨论。读书已经成了朱元璋最大的快乐享受,“不昵于声色之好,绝游畋之娱。”《国榷》记载:“上……侈靡,绝游幸,却异味,罢膳乐,泊然无所好。”和文人学士在一起赛诗讲学,再继续夜读,有明一代,从始至终,最善于学习的皇帝,唯朱元璋一人而已。[10]
水滴石穿,勤奋的学习,让他逐渐变成了学问大家,诗文水平,和理论水平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刘基形容说:“钦惟皇帝……万机之暇,作为文章,举笔立就,莫不雄深宏伟,言雅而旨远。”[11]
清代学问家赵翼饱含深情地概括朱元璋一生的学问境界说:“明祖以游丐起事,目不知书,然其后文学明达,博通古今,……此固其聪明天亶,然亦勤于学问所致。”学以致用是朱元璋最大特色,此后他所作的如诏、诰、勅、谕以及一般散文、骈文和箴、铭、跋、诗歌等既规范又创新。
朱元璋亲书《大军贴》
相较严肃的圣旨内容和语气来讲,读他的白话圣旨,总是觉得很有特色。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员请示如何处理。朱元璋发下一道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浩如烟海的圣旨大多千篇一律,唯有朱元璋的圣旨能让人眼前一亮。
4、有情有义的农民皇帝,康熙深情赞颂他“治隆唐宋”
登基之后,朱元璋数次重申自己的立场:“朕本农夫,深知民间疾苦。朕本农夫,深知稼穑艰难。”每当提起老百姓的艰难,他会为之抽泣,对那些富户兼并土地的地主和贪官污吏,朱元璋恨得咬牙切齿,不由得想起了植入骨髓般的痛苦经历。为此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老百姓吃饱穿暖的国家,而他将用尽所有精力为此努力。洪武四年他指示中书省“如今临濠的空地很多,你们应该调查那些开荒者的身份,让他们平均耕种,使穷人有产业,富户不能兼并。如果哪个大户多占土地,转给贫人佃种的,就要惩罚他。”[12]
大明版图
遇到灾荒,他就想起小时候的遭遇,对于赈济灾民他不遗余力,生怕被贪官搜刮截留,为此他规定:“凡地方发生水旱灾害,地方官不报告的,许百姓来申诉,我将对官员处以极刑 ”。除了减免农业税,又在各地设立医药局,凡因病没钱者给予免费治病,同时又在地方设置“养济院”,对贫民和孤寡老人儿童给予最低生活保障。他经常担任教育年轻功臣子弟的任务:“男子汉家,学便学似父亲样做一个人,休要歪歪搭搭地过了一世。你每(们)趁我在这里,年年来扣头。你每(们)还是挨年这歇来。你每(们)小舍人,年纪小,莫要学那等泼皮的顽。你每(们)这几个也年纪小哩,读书学好勾当,你每学尔的老子行。”对贪官他剥皮实草,行霹雳手段,对百姓他充满同情,施菩萨心肠。
颇具争议的朱元璋画像
洪武二十六年,根据户部统计数字,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余顷,比北宋耕地最高数字(五百二十四万余顷)增加了三百二十六万顷。全国人口六千多万,超过《元史》所载最高人数,全国的田赋收入仅米麦一项就高达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余石,比元朝岁入一千一百一十万余石增加了近两倍,是明朝真正的盛世。[13]
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经历了丧子之痛后,精神和身体每况愈下,却支撑病体办公“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日”。一个月后,朱元璋在西宫驾崩,在遗嘱中,他回顾了自己的生平“今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专志有益于民。”尽管朱元璋的身后背负着某些争议,但他施政治国,代表底层老百姓走出贫困和饥寒的愿望从未改变,以至于朱元璋在民间的口碑一直很好。
康熙亲题《治隆唐宋》
数百年后的康熙皇帝专门拜谒朱元璋南京的明孝陵,以非常崇敬的口气写下“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表达了对朱元璋的崇高敬意。今天给大家推荐这套全新视觉写作的《朱元璋传》,可以通过这本书打开历史不同的角度,看一个从讨饭的乞丐如何成了缔造大明的皇帝,对我们的人生同样具有哪些指导意义,如果有意,请点击横幅购买。
注释:
[1]《明太祖实录》
[2]《鸿猷录》
[3]《皇陵碑》
[4]《与元臣秃鲁书》
[5]《贾谊过秦论》
[6]《明代军事统一战争》
[7]《明太祖文集卷三》
[8]《明史纪事本末》
[9]《国榷》
[10]《廿二史札记》
[11]《刘伯温文集》
[12]《明太祖实录》
[13]《朱元璋传》吴晗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5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