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我们驱车来到颐和园的北宫门,由于来得比较早,停车场还挺空,我们从颐和园北门通过长桥来到慈福牌坊,从苏州街的游船码头上船经过后湖、半壁桥进入到昆明湖。早上的阳光照在苏州街上,金色灿烂,给人以一种无限的遐想。
信步来到东宫门区,它在颐和园的东面。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曾经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场所,有仁寿殿、南北朝的宫廷、寝室、戏院、庭院等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
屋檐下过梁上都画着五颜六色的图案。六扇朱红色的大门上镶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屋檐下挂着一块大匾额,上面有九条龙和三个大字:光绪皇帝亲笔写的"颐和园"。
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听取大臣意见和会客外宾的地方。
颐和园的长廊处于万寿山南和昆明湖北之间,建于1750年, 1860年被英法联军联合烧毁。颐和园长廊东起登月门,西至十丈亭和排云亭,整个长度为728米,共有273个廊间和548根木头柱子。
长廊建筑精美、呈现了多彩丰富绘画,由此闻名遐迩,它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美的园林长廊,长廊也是一个多彩缤纷的画廊。整个长廊上的每根横梁上画有1.4万余幅的油彩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1990年,这条长廊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被评为世界上最长最美的艺术画廊,并记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苏州街原名买卖街。它建于乾隆皇帝统治后的乾隆年间。这是一条供清朝皇帝和皇后游览的水上街道。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990年在原址重建。街道全长300多米,以水为街,以岸为市。沿海有茶馆、饭店、药店、钱庄、帽店、首饰店、点心店等60多家店铺。
苏州街有270米长,有200多家商店,展现了18世纪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在建筑上仿照苏州山塘街的格局,但它的店面大多使用了北方风格的拱门形式。
商店面朝河边,客人可以在船上购物。1987年,颐和园苏州街的修复工作全面展开。根据档案和史料记载,该工程历时4年建成,1990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苏州街两旁的商铺都是通过招商引入商铺,由于商铺的建设是沿着河道修建而成的,商铺前面道路空间有限,行人道路非常狭窄,行人实行单行道通行,游客可以沿着河岸参观岸边的商店。
当我划过昆明前面的长桥时,人在桥中间感觉非常舒服。十七孔桥是颐和园最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连接南湖岛和琅琊亭的唯一通道,也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建于乾隆年间的石拱桥是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这座17跨大桥桥面下宽14.6米,桥面宽6.56米,高7米。150米的桥面上有17个不同大小的桥洞,给人一种气势恢宏、气势恢宏的感觉。
由于桥孔尺寸不同,桥面有一定的坡度,像一个弓。从远处看,十七拱桥就像一道彩虹,在昆明湖碧蓝的水面上飞过天空。在17孔桥上,有一块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牌匾。
知春亭南起文昌阁,位于湖畔小岛上。因为岛上到处种着桃柳,最早表现出春天的意思,所以得名。站在亭子里俯瞰近、远、中、近景,是观赏园林的最佳场所。还有元代宰相叶绿竹才庙。再往南,你可以看到花园最大的轮廓,如亭子、八角形双檐,内外三层由24根立柱和16根方柱支撑,别具一格。亭子像一把锤子,压在十七孔桥的东端,托起桥西侧的重点景区南湖岛。
亭子旁边是一头青铜牛,铸造于1775年,这是一个独特的景观。青铜牛下有一座浮雕,上面刻着须弥座的波浪图案,象征着治水的意义。乾隆年间,这组建筑被称为"大宝恩延寿寺"。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改名"排云堂"。听说慈禧起初想把这个地方作为卧室,但刚建成时,慈禧得了一种病。她想,可能是大殿离佛门一侧的"佛亭"太近,不适合长期居住。后来,她决定将皇宫改为乐侯殿,白云堂只作为她生日时祭拜的场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3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