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包围了锦州,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逃向关内的退路。蒋介石如热锅上的蚂蚁,一会儿飞到北平,一会儿飞到沈阳,一边命令锦州守敌"死守待援",一边组织东西两路增援部队,企图援解锦州之围。
蒋介石与傅作义反复磋商,决定抽调驻天津、唐山的六十二军、九十二军(两个师),驻烟台的三十九军,空运、海运到葫芦岛,会同锦西地区的五十四军(4个师)组成了"东进兵团",由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
组织"西进兵团"就困难了。9月25日,在研究由沈阳出兵增援锦州的问题时,卫立煌说:"要解锦州之围,必须由关内出兵,并与锦州守军会合后,还应向大凌河、沟帮子前进,沈阳主力方可西出,造成东西对进之势。如沈阳主力单独西进,有遭歼灭之厄运。"九兵团司令廖耀湘则提出他的方案:"沈阳主力出辽西解锦州之围,是纸上谈兵,图上作业,应该利用东北共军主力进攻锦州,辽南空虚的时候,袭取营口。"后来卫立煌也就模棱两可了,提出坚守沈阳或退守营口,就是不提"西进"之事。
10月2日,蒋介石到沈阳单独会见卫立煌,强令组织"西进兵团"。卫立煌还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蒋介石暴怒,大骂"娘希匹"。
蒋介石会见廖耀湘时,也没有了师生间的儒雅与和蔼,一见面就是劈头盖脸地训斥:"你是我的学生,为什么也不听我的命令?这次沈阳军队西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完全交你负责。如有贻误,惟你一人是问!"廖耀湘只得极不情愿地把脚后跟一碰:"我将力求完成总统授予我们的任务。"竟没有叫声校长。
廖耀湘决定带上沈阳所有的主力部队,包括新一军(两个师)、新三军、新六军(两个师)、四十九军(两个师)、七十一军(两个师)、五十二军(两个师)共13个师和3个骑兵旅。至此才算有了"西进兵团",也叫"攻击兵团"或"辽西兵团"。
蒋介石忙乎了两天,满心高兴地回到南京。蒋总统不禁做起了美梦—范汉杰在锦州拖住"共军",侯镜如11个师向东,廖耀湘的13个师向西,再加上海军、空军的协同,完全可么一战消灭"共军"主力,打开东北局面。
可是他哪里知道,没有叫他"校长"的学生廖耀湘心里在想什么?廖耀湘非常清楚"共军"的惯用战术—"围城打援"。谁能肯定"共军"这次围锦州不是摆下的钓饵,引他廖耀湘上钩?廖耀湘不住地提醒自己一定要"小心"、"谨慎"。就在这期间,暗藏在辽西的国民党特务,连连送来情报,什么"共军"一纵三师在黑山、大虎山、沟帮子、北镇驻着"天"字部队、"黄"字部队……廖耀湘在地图上也标上了密报的"七师、八师、九师"番号。为此他更觉得辽西是陷阱,是"共军"布置好的口袋。他暗中决定"西进兵团"绝不能向陷阱里跳,向口袋里钻。
10月11日,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从沈阳一出动,在他的面前就出现了一支"共军"部队,时而向他开枪、开炮,时而拔腿后撤,偃旗息鼓,始终和他保持着一定的接触。
廖耀湘有个外号。人称"廖瞎子"。其实廖耀湘的眼睛并不瞎。廖耀湘是国民党军赫赫有名的战将,此外号只是比喻他打起仗来"目中无人"罢了。而这一次西进,他可不敢目中无人了。
"查查,这是支什么部队。"廖耀湘心想,若是个"软面馍",就一口吞下它。
回报:"是'共军'的第十纵队。"
廖耀湘略微一惊,追问:"是梁兴初的那个十纵队吗?"
部下肯定地回答:"是。"
廖耀湘冷笑起来:"好你梁大牙,要引我上钩,老子才不上你那个当呢!"
"梁大牙"是梁兴初的外号。在部队里,无论山东还是东北,好多人不知道梁兴初的大号,却都晓得有个能打仗的"梁大牙"。
梁兴初的长相,算不上英俊,细高的个子,黑集聚的脸盘,还有一个刀伤疤痕,两条浓黑的剑眉,两眼一瞪,就射出灼人的目光。背略有点驼—据说是当铁匠的职业身形。梁兴初如果在京剧舞台上,化妆师给他设计脸谱,不像张飞、焦赞,也得像李沁或鲁智深,只是没他们那般粗胖。梁兴初相貌最明显的是,上额门齿前突,张嘴显露,给人以牙大的感觉。再有,"大牙"绰号广为流传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常说,"打大仗、恶仗,不咬牙不行";二是他横下决心时,真的就把牙齿咬得"咯嘣嘶"的响。为此,"梁大牙"的外号叫得脆响,不仅战友、上下级间叫,就连东北敌军将领也有不少人晓此雅称的。"梁大牙"的绰号不仅叫得广,且历史最长,长征时就被叫开了,直到抗美援朝结束,梁兴初在大连疗养时做了门齿矫正手术,并担任了海南军区司令员后,直呼此号者才见少,但在他的部队和老根据地仍然流传着这个绰号。
其实,梁兴初的外号远不止一个,还有"铁打的"、"带刀的"、"虎将"、"猛将"等,而且每一个外号都有特定的诠释。
"铁打的"——梁兴初参加红军前当过铁匠,在部队搞生产时,他还操旧业打过"马掌"、"驴掌",但从没人叫他"打铁的",而是称他"铁打的"。这是因为,1933年梁兴初任红一军团二师五团九连连长时,在江西于都河与敌人遭遇,他率领连队从中午打到黄昏,击退敌人7次冲锋,头部中弹负伤,血流满面,仍继续指挥战斗,直到失血过多休克在战场上。师部嘉奖他是"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继续作战的好指挥员"。当时大家都以为梁兴初算完了,可是他在后方养了半年伤又回到部队,还当了红二师四团的一营长,自此人称"铁打的"。
"带刀的"——1935年9月,红一军团长征到泾源时,歼灭马鸿宾的一个骑兵团。军团将缴获的百余匹战马配给了侦察连。时任侦察连长的梁兴初,成为我军第一支骑兵连长。梁兴初的马刀,是敌骑兵团长的,锯齿钢,瓦亮瓦亮的。他爱不释手,到抗大学习,参加平型关战斗,挺进苏鲁豫,都带着马刀。不知道他大名的人,常说"那个带刀的"。还有一种说法。梁兴初原名叫梁兴祚(zuo),在六八五团当副团长时,旅长陈光老把"祚"字念成"炸",梁兴祚被喊成"梁兴炸"。为此他向组织申请改名。改什么好呢?他这辈人在家谱中是"兴"字辈儿,中间这个字不能改。弟弟叫梁兴祜,"祚"和"祜"同有个"示"字旁,也不宜动,惟一可改的只剩半个字。有人出主意说,你老爱带马刀,干脆把"乍"改成"刀",叫梁兴初吧。从此,他的名字也成了"带刀的"。
"虎将"——1941年梁兴初率新四军独立旅,在陈道口一仗,打得干脆、利落、战绩显赫,赢得陈毅军长的赞叹,连称"虎将、虎将"。
"猛将"——1942年梁兴初带教五旅在山东参加甲子山战役,先守后攻,七天打三仗,毙伤敌千余,俘虏一千五。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兼政委的罗荣桓,嘉奖教五旅,说梁兴初是员"猛将"。
此外,梁兴初还有一个外号——"梁猴子",是长征途中红一军团长林彪给起的。林彪何故送此绰号?时任直属侦察连长的梁兴初,为侦察敌情经常化装,故取孙悟空(猴子)变化多端的隐义?不得而知。当然,喊这个外号的人也极少,除林彪外,毛泽东也偶尔戏称。
再有就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后,广为流传"万岁军军长"的称呼。此是后话。
总之,"廖瞎子"这次睁开了眼,认出"梁大牙",没给他咬牙的机会,而是挥师北上。
10月13日,"西进兵团"占领了彰武,切断了我军后方供应线。廖耀湘自以为得意,国民党报纸也大肆欢呼胜利。
10月14日午夜,梁兴初亲自给在饶阳河的二十八师师长贺庆积打电话:"撤!"贺庆积问:"到哪里去?""到新立屯以东的牧羊甸子一带,和敌人周旋。"
贺庆积的二十八师,用了好几天时间构筑的饶阳河防线,顿时成了无用武之地。他还想再说什么,但听到梁司令的"周旋"二字,也就明白了。于是他们一撤就是40里。
10月15日,传来了"锦州大捷,歼敌十万,活捉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的胜利消息。梁兴初又下了命令,部队又撤到了谢家岗子。
十纵队半年没打仗了,这几天走走停停,几乎天天挖工事,却捞不到仗打,特别是受到锦州大捷的鼓舞,战士们憋得够呛。
17日上午,好容易有了战机,敌七十一军向我三十师八十九团阵地进攻,我连续打退敌三次冲锋。黄昏时,九十团和八十八团相继发起反击。这一天共歼敌1000余人。取得胜利之后,梁兴初又下令"后撤"。
至此,十纵把黑山、大虎山以东地区,全部让给了廖耀湘。
梁兴初根据"野司"的部署,指挥十纵队在新民县以西采取运动防御,节节抵抗,逐步后撤,牵敌上钩,引其西进的战术。既保攻锦战斗的顺利进行,又一步步把"西进兵团"牵向为他们预设的坟场。
部队在同西进的敌人周旋,每到一地,梁兴初都要摊开地图仔细观察。黑山、大虎山地域,北边是高达1000余米的医巫闾山脉,南面是连绵90余公里的沼泽地区,在医巫闾山脉与沼泽地之间,只有20公里宽的狭长丘陵地带,北宁、大郑铁路和沈山公路,都从这狭长走廊匆匆穿过。这里也是沈阳敌人援锦的唯一通道。梁兴初非常钦佩"野司"把阻击援敌的战场摆在这里。他不是看地图,而是在读地图,因为他要把这里的每一处高地,每一条河流,每一个居民点,每一条道路都熟记在心里,他在寻找,在掂量,一旦命令到来,卡住敌人的最佳阵地应摆在哪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