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科院发布的重磅报告《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引起了众人的关心。社科院指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到2035年有耗尽累计结余的可能性。
如果真按照报告推算,现在距离养老金耗尽的2035年只剩16年,而那时第一批80后即将迈入退休阶段,面临人老钱无的状况,可以用很惨来形容了。
■ 养老金缺口从何而来
我自己交的社保,怎么就人还没老钱就没了呢?相信这可能是许多小伙伴都会发出的一个疑问。养老金缺口形成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实行全部交纳养老金的时间太晚。从1997年才开始推行,也就是说,97年之前的企业职工并没有缴纳养老金,但是他们现在都从社保领取退休金,他们退休人员的工资就是现在在职职工交纳的社保,社保一直是在用这部分钱垫付退休金。
2、老龄化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如果说历史欠账问题是养老金制度实行之初就存在的缺口,那么老龄化绝对是将这个缺口越撕越大的助力。据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参保赡养率”和“缴费赡养率”分别为37.7%和47.0%,预计从2023年后上述指标开始一路平稳上升,到2043年后有加速迹象,到2050年分别达到81.8%和96.3%。
未来三十年,制度赡养率将翻倍。这是什么样的概念?简单来说,2019年大概是2个缴费者赡养一个离退休者,到2050年前后几乎是1个缴费者需要赡养一个离退休者。
■ 老无所依并不是说说而已
如果说历史欠账问题还可以慢慢弥补,那么人口老龄化问题则是中国当今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态势。面对养老金坐吃山空的趋势,各路专家提出:延迟退休、养老金入市等诸多建议。养老危机一触即发,而在这场危机中,80后和90后群体无疑将经历不可承受之痛。
当然,如果在未来十几二十年,我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新生人口再次大幅提升,养老金就有保障,但这是赌国运的问题,如果想稳妥起见,最好想点别的办法。
■ 养老靠自己
如何才能度过一个有品质的晚年?
晚年生活过得好,关键就在于两点:人和财。
首先来说人,所谓人,我们指的就是身体,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老年人消费欲望普遍没有年轻人高,其晚年的主要开销就是集中在医疗方面,所以说如果你从现在开始规律饮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态,到了晚年有个健康的身体,那么养老问题其实不大。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首要做的就是保养好身体。
其次,就是财。试问谁又敢保证自己的晚年可以无病无灾呢?恐怕谁也不敢保证!与之相反,有多少老人在晚年因为生病缘故,掏空了自己大半辈子的积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从年轻开始为自己合理配置保险非常必要,尤其是重疾险,这也是为自己年老后的医疗需求提供财务保证。等假若真的到了养老金耗尽进而引发养老危机的那天,手握丰厚资产和单纯依靠养老金的人必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
对于普通人来讲,一夜暴富可遇不可求,但是通过合理的理财规划,达成晚年的幸福生活还是非常可行的。除了购置保险,不同的人生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理财目标,配置不同类别的资产。
1、20-25岁的理财初始期
人群特点:多为单身青年、家庭负担小、收入来源单一、偏低且开支比较随意。
常规选择:日常生活开支不超过月收入的30%,留足相当于3~6个月生活费用的活期储蓄作为紧急备用金,每月工资的40%用于定期储蓄。
2、25-35岁的知识储备期
人群特点:开始组建家庭、此阶段的理财重点应放在合理安排家庭建设的费用支出上。
常规选择:这个阶段,开始学习理财知识并且尝试多种理财方式。其中定期投资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可以聚少成多,同时复利滚存且成本较低。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也可以选择一些收益较高的理财工具,如股票及网贷理财产品等,以期获得更高的回报。
3、35-50岁的快速积累期
人群特点:家庭负担加重、收入增长较快、家庭开支较大,子女教育为开支大头,生活成本升高但也有一定的储蓄资金。
常规选择:日常生活开支可能超过月收入的50%,除了定投、网贷理财以外,也应当购买商业保险产品。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应当考虑配置基金、私募股权等收益类产品。
4、50-60岁的稳定增长期
人群特点:子女基本脱离了父母,家庭经济状况都已达到了最佳状态,最适合积累财富。
常规选择:此阶段负担减小,但是抵御风险的能力也降低,因此建议适当配置些稳健的投资,比如国债等,以及一些分红型的理财产品。此外,还要开始额外存储一笔养老金,并且这笔钱是雷打不动的。
2019年面对这样那样的危机预警,大家大可不必过度焦虑以后的养老问题,一方面,我们衷心希望国运昌盛,将来养老金可以保障基础生活,另一方面,也要提前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相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文章来源: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0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