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各国经济在上半年出现全面的下滑,中国在第一季度负增长后,第二季度实现了缓慢的复苏,各项经济指标开始回暖。根据IMF和世界银行的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下滑6%左右,中国将成为唯一的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衰退和缓慢的复苏之中。2016年特朗普上台以后,发起了逆全球化的措施,导致全球经济的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体,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双边的经贸协定,有利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客观来看,2020年会成为世界历史上的重要节点,跟1929年的大危机相提并论。世界可能会出现新冠前与新冠后的显著差异。在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治理格局上将会出现新的、更快的趋势。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已经迅速地明朗化,新的矛盾和问题会展现。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会持续存在,中国的外部环境会出现局部的逆转,内部环境也会由于经济体发展的阶段而出现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 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态度和对中国的政策会出现转变。从特朗普政府开始,到英国禁售华为,到日本对中国FDI企业的外移,都是对中国的一种不友好的方式的表现。
第二, 中国在2019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以后,会面临一个经典的问题——中等收入陷阱。在产业结构非均衡的发展情况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严重不匹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成熟,创新型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要素、环境等各方面的约束,经济转型的压力很大。尤其是中国现在的深度老龄化,居民未富先老,对经济的活力会带来一定的负向冲击。
另外来看,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人均的角度,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在经济总量、军事力量、政治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科技实力、人均预期寿命、人均收入、居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等各个方面,中国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东欧和拉美国家,远远领先其他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比如,201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超过16%,排名世界第2 ,仅次于美国。军费开支2610亿美元,占全球14%,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R&D研发支出总量2.17万亿元,占GDP比重2.19%,已经超过了欧盟的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77.3岁,居世界53位;人均收入1万美元,居世界65位;HDI0.758,居世界85位。人均受教育程度9.6年,中国目前每年有9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近100万的硕士毕业生,7万左右的博士毕业生。整体的人口素质在迅速提升。所以,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和资本来应对外部冲击和不确定性的干扰。
下一步来看,基于疫情的常态化的长期化趋势,我们要做着力好自己的事情,切勿被美国带节奏,进入新冷战。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精准把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国内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许多平时不能或者难度比较大的改革可以在这个时候推进,比如市场环境的建设,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善,国内物流体系的改革,人口政策的调整,新基建的加速布局,城市圈战略的推进,等等。
未来中国的发展一定是取决于国内要素的配置效率提升,而不是数量的提升。所以,体制机制的建设尤为重要,高标准的、开放的市场体系会成为中国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有利于中国调动全球要素资源实现自我的发展。对外开放、对内改革要继续深入地推行下去,要沿着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向持续推进,中国经济才能更好的行稳致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0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