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谈到变法,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莫过于商鞅变法,其实不然,在商鞅之前就有一次变法,那就是中国的首位推崇变法者李悝,而他的变法思想对后来的商鞅影响颇深,以至纷纷有人效仿,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然作为战国初期身处魏国的李悝,由于当时的魏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于外各路诸侯争锋相对,在军事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于内国民贫穷落后,在经济上与各国存在很大的差异,且不论是从经济方面还是兵力方面都不是其他各国的对手,所以为了使魏国实力增强,魏国李悝变提倡变法从而掀起了一场浩大的变法运动。
选贤任能,提倡变革
战国时期,由于当时市场经济是以封建占有主要位置,所以在面临变法之时,社会的整体经济必然会引起巨大的转变,而新法的建立必然也会牵动奴隶主贵族的权益,势必会遭到强烈的质疑和反对,但是为了增强和发展国家的整体经济,同时也为了打击其贵族的势力,首先在政治方面,提出废除世袭贵族继承权,选贤任能制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论出身,赏罚分明;在经济方面,主张施行土地私有权,以此鼓励百姓开荒种植,从而提高了农业发展,使得人民富强;在军事方面,施行了法律制度,并且根据士兵个人优势及特点进行了分类及考核安排,使得军队的作战能力提升。
在变法之前的公元前403年,当时的韩国、赵国、魏国进行了三家瓜分晋国的局面,作为刚刚初立的魏国来说,且不说是运气的好坏,魏国所拥有的土地,无论是从地区的划分还是位置坐落的标识都存在很大的隐患,而在当时李悝还是名不见传的小人物,在距离秦国不远的边境上担任中山相,由于多次带领军队与秦国交战,很是受魏文侯的赏识。据《吕氏春秋》记载:“李悝趋进曰:“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武侯曰:“善。”人主之患也,不在於自少,而在於自多……李悝可谓能谏其君矣,壹称而令武侯益知君人之道。”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恩师子夏是朝廷重臣,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的改革创新思想,正和魏国此前面临的困局。所以在经过多年基层的锻炼和磨砺后,李悝终于登上了朝堂之上,成为了魏国数一数二的重臣,借此展开了他的变法主张。
新法实行,成果显著
李悝的变法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四点实行:其一,废除奴隶时代的世袭制度,取消旧朝贵族的享受待遇,注重人才的选拔,且不论出身,完全凭能力选拔,再就是鼓励人才培养的发展;其二就是正式解除旧传统的井田制度,以私有土地的使用权支持百姓开荒种地,为此调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市场的经济;其三,建立新的法律制度,以法令约束国家、朝廷官员以及人民,详细规定在《法经》里已经完善报备;其四,对军事制度进行整顿编排,建立新的“武卒”制度,也就是通过对军队所有士兵进行考核,以此按照各个士兵的特长以及作战能力进行选拔和分类,重新实行军队整合,以此提高整个军队的整体军事战斗力,将军队的优势发挥到最好的状态。
为了将变法顺利实行,李悝查阅了各个国家的刑典,最终汇集了《法经》一书,以此来巩固变法,在法律的保护下,李悝变法的道路平坦了不少,尽管在当时对各国甚至国民的震动特别大,但也就此把人民从奴隶社会中拯救出来,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中国历史上首次的变法,按大局出发,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变法,也是因为此次的变法才有了后来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王安石变法等等,然而变法的初衷都是为了使得国家兴旺,百姓安居,天下太平。所以此次变法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逆袭成功,日益壮大
此次变法的最终结果,彻底清除了奴隶贵族,且在招贤纳才的同时,使得魏国出现了人才济济的场面,再就是井田制的废除,使得魏国的农业发展迅速提升,经济也开始了大的转变,百姓生活也有所改善,就此打击了地主阶级和奴隶贵族,而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型,如若没有法律的保护,势必会出现很大的弊端,李悝变法中编著的《法经》无疑是这次变法的紧箍咒,不论是国家人民还是官员,它都是最大的保护伞,再有就是在军事上,通过变法整顿,魏国的士兵空无前例的被称之为战斗力最强者,在经过变法后的魏国,一路开挂逆袭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悝的变革,使得魏国军事日益壮大,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最终称雄诸侯五十年告终,与此同时,对于变法的结果,各国都争先效仿,从以上就可以看出变法对中国历史的重大作用以及对后人的影响,而也是在李悝变法开始,中国才正式进入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法律、人才的深入转变,就此使得中国进入了更加广泛的局面。据《史记》记载:“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
结语
总之,李悝的变法对于当时奴隶制社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冒险提议,好在从变法的初衷一直是站在百姓的角度来看待,加之整套变法看似很简单,但却一招致命,从奴隶的废除,人才的选拔,井田的取消,农民私有土地权,法律的建立,军队的整顿,这一系列一环扣一环,紧密关联,使得文化,经济,国力都进行了大的反转。而这场变法运动的序幕拉开,也预示着封建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中国的历史也迈出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
《史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