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过盛,在现代人身上太普遍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这个问题。
大多数人都会把以下这些现象归为湿气重:
早晨起床时还觉得困倦、四肢沉重,尤其是小腿肚子发酸发沉,手脚冰冷,人也懒得动弹...
大便经常粘在马桶上,一箱水还冲不净,而且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舌体胖大,舌苔白厚有齿痕,一刷牙恶心、干呕,嗓子里边总是丝丝拉拉的感觉...
体态臃肿、皮肤瘙痒起疹,没有原因的胃口不佳、胸腹闷、容易拉肚子...
人们常说:湿气不除,百病丛生。湿气重的人如果不能及时排湿,将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一系列隐患;湿气上行,则会长斑长痘,油光满面,湿气下注,则会引发一些列妇科疾病,损失身体,湿气在皮,会引起湿疹等皮肤病,湿气入骨,则引发关节炎,肩周炎等等;湿气在内时首先会侵犯脾胃,然后停留在肾,继而湿气会侵犯心肺,同时,湿气下侵肝,胆,膀胱,五脏六腑,无一能幸免。
说到底,我们身体内的湿气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体内湿气来源有两种:
一是外感湿邪,盛夏更为明显。夏季天气热、降水多,加上人们爱待在空调房,冷热失衡,身体水分排不出,易使人有头疼、身重、胸闷不饿、汗粘、四肢困倦、不清爽之感。
二是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导致湿气内生。现代人饮食口味比较重,吃得也油腻,又缺乏运动,很容易出现饮食积滞的问题,到了夏季,又贪凉,喜食冷饮、瓜果,不仅加重了脾胃的负担,还会损伤脾阳。
脾是运化水湿的,脾虚或脾伤,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会滞留在体内变为湿邪。湿气和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单一祛湿不健脾,根本上来说难以治本,所以想根本解决湿邪问题,必须要健脾,健运脾胃才能彻底祛除湿气。
提起健脾祛湿,想必大家都会想到“红豆+薏米”这个国民组合。
既健脾又祛湿还能减肥,看了眼都红了,这个自己在家也可以做啊!去超市买了红豆、薏米,热火朝天的煮起了红豆薏米水,刚开始喝时感觉很有效果,每天小便次数增多,大便爽利一些,但是时间长了,却发现大便开始变溏泻,大便次数由一天一次变成两三次,胃也开始不舒服,一吃凉的东西就会胃痛,甚至腹泻不止。
这是什么原因呢?哪个环节出了错?
很显然,你的选材出了问题,这里说的”红豆+薏米“是指扁长的赤小豆和炒过的薏米,而不是你选的圆身红豆和生薏米,炒熟的薏米和赤小豆一起煮,有助于健脾祛湿,反之越祛越湿,还伤脾胃。
薏米性寒凉,味甘淡,利水渗透,入脾,经常食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沉降体内水分,通过皮肤和大小便排出。虽说生薏米和炒薏米都有祛湿的效果,但是它们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生薏米性偏寒凉,能利水渗透,改善水肿和风湿疼痛等疾病
炒过后的薏米比较温和,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有健脾养胃的作用
如果你是寒湿体质,吃生薏米会出现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建议你将薏米炒熟了再吃。
如果你是湿热人群,直接将薏米泡水喝、或者煲汤煲粥就能很好地起到清热祛湿的作用,但不宜长期食用,时间一长也容易在体内累积寒气,伤害脾胃
国民组合中的红豆不是圆身红豆,而是扁长的赤小豆。
圆身红豆有清热解毒功效
赤小豆健脾益气、利水除湿,适合养脾胃,对脾胃有保护作用
其实“红豆+薏米”这个国民组合不是现代独有的,在古代药书中也多有记载,根据中国四大药堂之一的雷允上老药师介绍,在《本草纲目》与《神农百草经》都记载有“以赤小豆、薏米”配以其他食材的食疗之方,其中赤小豆、薏米搭配茯苓、白扁豆、山药、苦荞麦、山楂、大枣、橘皮、甘草、栀子等更是健脾祛湿中的经典,现已被制成养生茶饮,值得一试!
这样搭配有什么妙处呢?除了赤小豆、薏米,相信大家对茯苓一定不太陌生!
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很多人都知道,《用药心法》中记载: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
茯苓首先能够健运脾胃,脾胃的功能恢复,就能促进水液的代谢。民国大医张锡纯认为茯苓可以通过将脾胃之中的痰饮化成水液,使其加入到人体的循环系统之中,以达到祛湿健脾的效果,其次有利水的功能,茯苓是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另外橘皮、甘草、栀子补益脾气,清热解毒。山楂、白扁豆、黄苦荞可以消食健胃,健脾化湿。大枣和山药,补血益气。科学搭配,健脾祛湿,当然这些原料最好经过低温烘焙或者炒制的,否则一些药性较为寒凉,时间长了反而对身体不好。
300年中华老字号雷允上家的赤小豆薏米茯苓茶,食材都是经过低温烘焙再炒制的,在原料上讲究“道地选材,每小袋10g(开水冲泡)”,哺乳期产后三个月后也可以喝,长期饮用无压力。
除此之外,纠正自己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忌吃生冷、少熬夜多运动等也是祛湿排湿,改善身体健康的关键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些调理排湿的小方法,点赞收藏哦~
适量增加运动
运动出汗能够很好的祛除体内湿气,适当增加运动量,多做一些挥汗如雨的项目,比如打球、健走、跑步等,每天坚持不仅可以祛湿,还能纾解压力、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热水泡脚
热水泡脚可以刺激脚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对祛除湿气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要出大汗,只要泡到额头微微出汗就好。
还可以放一些艾叶在泡脚水中,有助于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更加快速地把体内的寒湿排出体外。
保证良好睡眠
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有助机体自我修复,是保证机体良好运转的基础,是天然的祛湿药。应当顺应天时,宜晚睡早起,但晚上最好不要晚于11点入睡,中午需要午睡,但不宜超过一小时,还要切记贪凉,忌在温度很低的空调屋或潮湿的地上睡觉,也不可迎窗而睡。
多喝姜茶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具有温补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点姜,补补阳气。生姜性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各种功效。喝姜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而夏天是最适宜喝姜茶的季节。
按摩承山穴
承山穴是祛湿大穴。湿气重的人按承山穴,酸胀痛感会非常明显。因湿重而常感困倦时,承山一按就能醒神了。按揉承山几分钟,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表示膀胱经上的阳气被激发,正在排出湿气。
【取穴】
微微施力垫起脚尖,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即为承山穴。
【方法】
①如果你的床沿有一定硬度,可以躺在床上,将承山穴刚好放到床沿的位置,来回转动小腿,或抬腿自由落下即可敲击按摩到承山穴。
②站立,用脚跟敲击另一侧的承山穴。或用按摩锤敲打承山穴。
③坐姿,采取自信男人的搭腿法,将脚踝搭在膝盖上,刚好将小腿肚面向自己,用手或牛角按揉承山穴。
注:每天5~10分钟,最佳时段是下午三点到五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