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好吃难消化的上党,引发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弃子求活下的谋略

好吃难消化的上党,引发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弃子求活下的谋略

经过290多年的相互混战,战国七雄的格局形成,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在此期间,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诸子百家争奇斗艳,名士外交纵横捭阖,名将辈出,军事思想深度达到顶峰,谋略计策层出不穷,各种典故传承至今,直到秦国统一天下。

秦国统一疆域

根据《史记·秦本纪》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录的秦国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公元前331年到公元前235年),暨从秦惠文君七年,公子昂与魏国交战的斩首八万算起,到秦始皇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斩首十万为止,秦国在对外的战争中的斩首数量数据极其不完全,还有大量的战役没有杀伤数量的记载,也没有秦军伤亡的数量,更没有其他各国之间的战役伤亡记录,其中长平一战就坑杀赵国40万降兵,这与上党之战有着极大的联系。

长平之战

冯亭献上党

按照秦灭六国的顺序以及难易程度,最容易也是最先被灭国的就是韩国,话说分晋三国之一的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初期实行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因为地处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围住,四面受敌,所以没有开展的空间,疆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

最憋屈的韩国

虽然韩国号称是“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诸侯国,也出现过闻名于世的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子。只可惜离上帝太远,离秦国太近,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运作下,瓦解了合纵抗秦的战略联盟,而且韩国的影响力和地盘太小,外交策略上表现的又太差了,于是夹在大国之间的韩国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

上党之地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从上图我们不难看出,上党之地完全是强秦嘴里的肥肉,只是何时吃到嘴里的问题,于是韩国割上党之地请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孝成王决定接收上党。这才激起了秦国的愤怒,引起了长平之战。

“杀神人屠”白起

小国的选择

《史记》记载,武安君白起伐韩,已经拿下了野王这个地方。上党此时已经没有出路了,上党郡守冯亭公然违抗王命,而将上党郡私献于赵,“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

看似把上党郡献给赵国是郡守冯亭和上党郡的老百姓商议以后做出的决定,从历史渊源来说,赵、韩两国都是从晋国分家而过的兄弟,从感情角度来说,秦是虎狼之国,而且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律法非常严苛,从实力角度来说,赵国的势力也比较雄厚,因此,上党郡归顺赵国也无可厚非。于是,乃遣使者告于赵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于赵,不乐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大王!”

献上党

但是有人看出这里面的问题,赵国平阳君赵豹就感到此事必有猫腻,就给赵王建议,天下不会无缘无故有这种好事情的,而且分析了里面的嫁祸于人的险恶用意,赵豹再三劝阻,对曰:“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

自信过头的赵王说:我的人格魅力让上党郡的老百姓无比仰慕,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赵王以告平阳君豹,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于是,飘飘然的赵王决定接受上党。并且封给冯亭和手下不少好处。

赵孝成王

从冯亭献上党的个人角度来看,这次献城的行为,一定是会得到赵王的大加封赏,从而保全自己的利益,甚至会更进一步的得到高官厚爵,但是比较有意思的是,冯亭义正言辞的拒绝了,而且看起来内心受到了对不起韩国国君的道义谴责,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

冯亭给赵国交接完上党郡后回国,而且韩国国君也没有惩罚冯亭的举动,居然与相安无事,让人觉得非常奇怪,这分明是和强秦结下梁子了,难道不怕遭到秦国的报复吗?冯亭给赵王汇报说:赵国听说韩国守不住上党,现已发兵占领上党。听完这句话的韩国方面只是淡淡的通知秦国一声,说赵国已经占领上党,也没有遭到秦国的报复。

扑朔迷离的冯亭

好大一个阳谋

春秋战国时期,不乏为民请命、护佑国土的能人义士,也有邀功希宠、卖主求荣的无耻小人,但是从冯亭的所作所为来看,一面是违抗王命献地,另一面却为不能忠于君主,愧疚大哭后推辞受赏,这样的矛盾直指一个重大的谋略,那就是韩国上下串通好的祸水东引、弃子求活之策,上党郡守冯亭就是这个策略的执行人,实际的决策者很有可能就是韩国国君,但是这极有可能极有可能导致秦赵两国的共愤

祸水东引

这个策略站在韩国的利益角度看,如果秦国吞并了上党,那么韩国的实力将进一步缩小且无依无靠,可能很快就会被秦国吞并。但是经过这么一番操作,赵国作为仅次于秦国的国家,将被绑在自己的战车上,秦国和赵国一战,韩国也有可能从中得利。这个事件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了长平之战的爆发。

长平之战

难道赵孝成王真的是傻傻看不清吗?其实也不尽然,主要是有一些现实考量,上党地区被赵、韩两国一分为二,中间隔着太行山,双方各自占领一部分地区。但是韩国所占领的上党地区大多为山地,而赵国占领的上党则基本全是平原。因此对赵国来说,上党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一旦落入秦国之手,赵国将无险可守,完全暴露在秦国的强大军力之下,是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再者,赵国是六国中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土接壤的情况下,早晚会有一战,因此,赵国没有理由能够拒绝上党。

谋划已久

秦国怎么看这件事?攻占上党郡对于秦国来说,有三重意义,一是削弱韩国,以进一步兼并韩国;二是从中间分离赵国领土;三是居高临下对赵、魏形成地缘优势。由于秦国已经全部占领魏国太行山以西的领土,如果秦国占领上党郡,将切断赵国晋阳与邯郸的联系,如此一举三得,秦国当然是要发兵攻打上党。

经过连续三年的浴血奋战,武安君白起率领秦军攻占太行山东南的修武等城邑,至此,韩国河内郡就只剩下野王一座孤城。公元前262年,秦军连野王也一并攻克。野王是丹水与沁水汇流之地,秦军攻占这里,不但将河内郡全部拿下,而且彻底切断了韩国本土通往上党郡的水上通道。终于将韩国一分为二,将上党郡彻底变成了一块飞地,秦国使臣接二连三到韩国,给韩桓惠王施压,让韩国割让飞地上党郡给秦国。

韩桓惠王

夹缝中求生的导演

战国后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韩、魏楚三国都是强秦打击的对象,无奈之下,只得割地事秦方能图存下。韩桓惠王看似献上党的举动,有打算与秦讲和的诚意,而且为达成和约还特地派重臣阳成君赴秦,《六国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苏洵“六国论”

但是韩桓惠王明白,一味事秦不求外助迟早灭国,以上党郡降秦只是权宜之计,况且上党郡所辖领土,比韩国的新郑、阳翟所辖加起来还大,韩桓惠王怎舍得白白送给秦国,自然不甘蒙受损失。但是又必须表态,将上党送给秦国,否则就在黄河对岸河内郡的秦军,恐怕还会挥师渡过黄河来攻打新郑。

韩桓惠王为人外宽内深,老谋深算,怂恿秦国修郑国渠,而且将女儿嫁给秦庄襄王,看起来唯秦国马首是瞻,其实是一个很不简单的国君,导演了一石三鸟的完美的计划。一面对外宣称放弃上党郡,一面又秘密下令不投降秦军。为了做样子给秦国看,大张旗鼓派自己的亲信冯亭接管上党郡后,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于是让秦军松懈下来。

迷惑秦国

作为导演的心腹,违背韩王的“旨意”的冯亭到了上党郡后,不但拒绝投降,而且还联络赵国,要将上党郡献给赵国。长平之战前赵国国力势头正旺,赵孝成王无论如何必然上钩,韩桓惠王不但置身事外,而且将秦军的战火成功地引向了赵国。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各自按部就班的开演了。

后记

得到诱饵的赵国,立即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老将廉颇亲自挂帅,十余万大军开赴上党。不战而得的赵国,顺利接收上党郡剩下的十七个城邑,可想而知的心情愉悦。而且上党以东的长平,就会直接面对秦军,因此,长平就成了赵国主力军事部署的地点。

不幸言中

忙活了数年的秦昭襄王很生气,上党郡秦国占了最小的一个,横插一杠的赵国则占了两个大的。不可能就如此让赵国白捡了便宜,秦国打算彻底灭掉韩国之后,再对付赵、魏的计划破灭,也让当时军事实力最强劲的两个诸侯提前进行决战,长平大战爆发。

决一死战

这场历史上以上党为引子的长平之战,最终以射杀赵括,赵军阵亡近20万人,秦军俘虏赵军近20万人而结束,战后己方“伤亡过半”。《史记.白起列传》记载,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致使秦国声震天下,威慑六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7651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