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张学良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少帅的名号也是众人皆知。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铁血将领,各种事迹给人们留下的,也是硬汉的形象。可却不知道这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少帅,也算是一个“吃家”。他的一生辗转各的,也吃尽了各地美味。
“西安事变”成就了他的一世美名,却也断送了他大半个人生的自由。虽然战场再与他无关,但是在情场上,张学良绝对是人生的赢家,在那几十年的囚禁生活中,赵一荻与少帅的互相陪伴,也传为一段佳话。他们之间吃的故事,也让人羡慕不已。
今天,我们从吃上讲起。张学良一生漂泊,口味也经常随着环境发生改变。少年时少帅的饮食习惯受父亲影响较大,作为从小就颇受宠爱的他,是全家唯一一个被特许吃“小灶”的孩子。这个“小灶”,就是张作霖的小厨房,在张作霖执掌东北军时,小厨房里的辽菜已经初具规模。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张学良爱上了辽菜。
少帅最喜欢的小菜就是“错菜”,这道菜是把各种蔬菜切碎,放进坛子里,用虾油浸泡,密封发酵一整年。经过一整年的浸泡,菜已经变得清脆香酥、嫩绿开胃,用来解酒下饭最好不过。除了错菜,像溜肝尖、煎丸子、白肉血肠等等也是他最喜欢的菜色,可见辽菜已经牢牢地抓住了少帅的胃。
而他最钟意地还是红烧肉,一次受卞福孙的邀请参加宴会。席间他很少动筷子,于是卞福孙特意吩咐家厨做了一盘红烧肉。少帅加上一口,发现这肉甜软香糯、肥而不腻,对此赞不绝口。回到家里还和赵四小姐夸个不停,最后竟然把人家的厨师都一起带回来了。结果后来,他们两人都学会了做这道菜。
后来,两次直奉战争时,张学良常驻北京,地域的改变促使着他饮食习惯的变化。在北京的时候,他开始接触到谭家菜和宫廷菜系。谭家世代官宦,从广东迁到北京。在清末的时候,谭家菜已经火爆京城。据说当时张大千在南京宴请宾客,还要空运谭家的黄焖鱼翅宴。
而张学良最喜欢的还是谭家的白切油鸡。这道菜最早产自广东,鸡要选用那种自由散漫、在山野中生长的十五六个月大的鸡仔。这样做出的鸡味道鲜美,肉质肥嫩。把鸡仔放在沸水里滚十五分钟捞出,然后将鸡去骨切块装盘。用葱、姜、蒜、盐做蘸料,再用热油一淋,就可以上桌了。过程看似简单,但其背后可是大有学问。
当时张学良在北京认识了不少像溥杰这样的满清遗老。在他们的讲述中,得知了皇帝摆膳的场面是多么奢华。张学良因此对宫廷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为此专门找来人研究。后来赵仁斋请了几位曾经的御厨,在北海公园开了一家专门模仿宫廷菜的仿膳斋。他们想为少帅烹制一桌,早年宫廷标准的仿膳菜,但少帅认为太过奢侈,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直到后来,张学良的五姨娘过寿,他才特意安排了一席寿宴。完全仿照慈禧当年的标准,一共摆了三桌。可见少帅对宫廷菜的青睐。
再后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开始被蒋介石软禁,不断漂泊在湘西、贵州等地。慢慢的养成了吃辣,用豆豉下饭的习惯。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他的身体也没有被拖垮,除了精神上的达观,和他爱吃野味、野菜也不无关系。
最值得一说的还是,赵四小姐做的豆腐煮鱼。在贵州的几年里,张学良爱上了钓鱼,而且技术精湛。有时宴请客人,做饭之前去钓来吃都赶得上。赵四小姐把张学良钓来的鱼去鳞、除内脏、切断,放入锅中炸好。用鱼头、鱼尾和豆腐一同熬汤,随后把鱼段放入熬好的汤中,再加上笋片、木耳,一起小火慢煨,直到煮成雪白的鱼汤。张学良经常用这道菜,来宴请到访的宾客,客人们尝后也都大声叫绝。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50年。谁能被幽禁五十年,还活到一百零一岁?我认为,少帅的长寿离不开赵四小姐的呵护与陪伴。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爱意与幽默,这两点是幸福生活的基本要素,这样两个人才有这样美好的生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67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