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本篇就先来介绍一下这个人。戴梓从小出生在官吏之家,自幼聪明好学,对器械制造尤其感兴趣,长大后成为了一名火器制造家。戴梓多才多艺,在兵法、天文等方面皆有造诣,是个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人才。
在康熙平定吴三桂的时候,戴梓也有一颗报效国家的心,以此来实现人生价值,他以布衣应召入伍参军,积极投身于一线战场。由于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平定吴三桂的战役中,屡立战功,朝廷念他平乱有功,在战争结束后,就授予他为道员。之后他还进京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见,康熙看此人气度不凡,文武双全,就让他留在京城做官。
戴梓
戴梓初入仕途就平步青云,前途一片光明。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荷兰使者来清朝访问康熙皇帝,并给康熙进贡了“蟠肠鸟枪”,这是一种火枪。康熙为了显示出大清也能制造出这样的火器来,就命戴梓仿造出10支一模一样的火枪来,戴梓不辱使命,很快就将10支枪造了出来,康熙非常高兴,因为戴梓没有给他丢面子。之后康熙将这10支仿造出来的“蟠肠鸟枪”回赠给了荷兰使者。
“佛郎机”火炮
子母炮
戴梓的能力远不止于此,之后他又奉命仿造西班牙、葡萄牙所造的“佛郎机”火炮,戴梓仅用5天时间就仿造出来了,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当时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在康熙面前吹嘘自己国家制造的“冲天炮”(即“子母炮”)威力有多大,有多先进,还夸下海口说这种火炮只有比利时能造出来。喜欢争强好胜的康熙当然要把面子挣回来,于是他又命戴梓监造“子母炮”,戴梓的确是个军事天才,仅用了8天时间,就将“子母炮”给造了出来,不仅制造速度快,质量也有保证。戴梓制造的“子母炮”命中率高,杀伤力大。康熙高兴的把火炮赐名为“威远大将军”。
南怀仁
但这件事却让南怀仁颜面扫地,在康熙面前抬不起头来,他对戴梓一直还很在心。加上戴梓为人刚正不阿,说话比较直,也得罪了不少官场同僚,之后南怀仁就联合其他人,一起诬陷戴梓私通“东洋”,康熙也是犯糊涂,一气之下就把戴梓给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阳)。戴梓先后在盛京和铁岭流放长达35年,这位军事天才还没有真正大放异彩,就被无情地断送了前程,所以戴梓在历史上并不被人熟知。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清朝初年的军事实力还是不错的,也拥有先进的火器,那为何后来会落后于西方了呢?其实戴梓被康熙流放,就能折射出清朝军事落后的原因。清朝的武器技术真正开始落后,就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三征噶尔丹这些大乱之后。
俗话说“鸟尽良弓藏”,平定大乱之后,清朝对于军事技术发展就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了,而且由于清朝也并没有大规模向外扩张的意图,整体倾向于休养生息,重点在国内治理上,所以整个国家对武器发展的热情度都不高。对于国内的治理,清朝统治者绝对是煞费苦心,不仅不愿意继续发展军事技术,不思进取之外,对于技术的扩散和传播更是严防死守,生怕流传到民间,如果爆发个农民起义这样的内乱,被起义军用到了这些火器技术,岂不是有大麻烦。所以清政府对武器的保密措施非常严格,甚至对朝廷自己的正规军都有所防范。
绿营军
清朝建国后,除了八旗军是正规军以外,还有绿营军。绿营军的数量比八旗军更多,而且是以汉兵为主。所以清政府配发给八旗和绿营的武器上就有所区别,八旗用的是更先进的燧发枪,而绿营则配备的是非常老式的鸟铳,这是明朝就有的火器了,到了清朝还在继续使用。有很多先进的火器因为长时间不用,甚至都被人遗忘了。
到了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其实,清军又重新有了制造火器的需求,但因为几百年的保密制度,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已经将制造火器和炮弹的技术忘得一干二净了。甚至像“开花炮弹”(就是爆破弹技术),这种明朝末年就已经有的制造技术,到清朝末年不得不从国外重新引进一遍,因为已经没有人会掌握这种技术方法了,在清朝保密制度下失传了。
除了技术失传,制造工艺上面也是极其落后。在康熙年间,戴梓之所以能快速仿造出各种先进的火器,除了技术高以外,同时还有先进的制造工艺。明朝末年,中国的火器制造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有完整的产业链,比如炮身的工艺制造,炮弹的原材料制造,都是处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这种先进的制造产业链一直延续到清朝康熙年间,因为从明末到清初,中国一直处于战乱年代,对火器的需求不仅量大,质量要求也高,戴梓在这种有利的大环境中,能制造出世界一流的火器也不奇怪。
但是从康熙之后,清朝的火器制造工艺就逐渐退化,很多火器制造商因为没有市场,再加上清廷的管控,转而就改行了。到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火炮制造工艺越来越差,在1835年朝廷需要定制一批火炮来加固虎门的防御时,铸造了40门火炮,其中的15门都是残次品,根本不能用,火炮成品的合格率极低。
所以,康熙年间军事天才戴梓被诬陷流放,不仅仅是一位火器制造家蒙受冤屈这么简单,他的遭遇也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对军事技术的看法,就是“天下太平,封起刀枪”,朝廷掌握技术就行了,其他人谁都不要再用了。这种固步自封的方法,不仅导致清朝军事技术落后于西方,整个制造产业链也全面落后,这是清朝纯军事领域落后的主要原因。
欢迎阅读文化历史那些事的原创文章,大家有什么想共同讨论的,请在下方留言或私信,一起分享阅读乐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67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