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作为地球唯一的智慧文明,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好奇。
由于无法触碰天空,人类最终发明了一个巧妙的设备,让天空变得更近,这就是望远镜。
自从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后,人们通过望远镜获得了很多重要发现,天文学从此进入到了望远镜时代。
这里顺便给大家科普下,天文望远镜分为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等两种类型。
其中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同学们猜猜是哪一个?
没错,就是美国在太空的哈勃望远镜。
那么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呢?
答案揭晓,就是"中国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
这两种类型望远镜各有优劣,区别在于它们所接收的电磁波波长不同。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无线电波,而光学望远镜接收的是可见光。
那么这一期我们就来聊聊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
我国的天眼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位于贵州省黔南平塘县喀斯特洼坑中。
最早是在1994年的时候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提出过构想,之后中国花了22年的时间,也就是在2016年9月,才把天眼修建完成,它对中国的意义不亚于核武和北斗系统。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样子:
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放大版的铁锅,它的直径有500米,反射面的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大小。形象的说如果把它比喻成一口盛满水的锅,那么全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分4瓶矿泉水。
所以可以想象它的建造难度有多大。仅仅从它的反射面来说,可以比喻中国天眼的视网膜。
它是一个500米口径的钢梁,架在50根巨大的钢柱子上面,然后一个6670根钢索编织的索网挂在这个环梁上,然后上面铺着4450块反射面单元,再有6根钢索拖动重达30吨的馈源舱抵达焦点位置,跟踪天体发射的电波,从而接收到来自宇宙的信号。
下面有2225根下拉索固定在地面上的触动器上,通过这些触动器拽这些下拉索,就可以控制索网的形状,一会是球面,一会是抛物面,这样就可以进行天文信号的收集和观测。
中国天眼发现成果
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来自宇宙的天体射电波段辐射,将信号放大,从噪音中分离出有用的信号,并传给后端的计算机记录下来。
而天文学家则通过分析这些曲线,得到天体送来的宇宙信息,这对于宇宙探索,探测遥远的地外文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它到现在有什么发现吗?
目前为止,天眼已经发现了84颗新的脉冲星。
脉冲星?啥叫脉冲星?
脉冲星是会发射周期性信号的中子星,大质量恒星到了生命末期,坍缩形成中子星后,体积急剧缩小,获得的角动量让其快速旋转,其强大的磁场让它从两极发射出束状的无线电波。
当这束射电波扫过地球时,就可以被射电望远镜接收,让我们知道它的存在,并根据获得的数据分析它的各种属性。
所以脉冲星也被称为宇宙灯塔。
科学家们估计银河系中可观测的脉冲星大约有70000个,迄今仅发现了3%。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灵敏,最大全口径反射面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在设备升级后,“中国天眼”预计今年,也就是2020年9月,可正式启动针对地外文明的搜索。
除了寻找脉冲星,中国天眼还有哪些惊人的科学能力呢?
引力波、系外行星、超高能宇宙射线和星际物质探测等方面,中国天眼都可以去做研究,同时也提高人类对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基础物理学的认识。
至于“中国天眼”有没有可能搜寻到外星人,未来的20年之内或可见分晓,我们吃瓜观众只需报以平常心、稍安勿躁。
总结
最后谨以此片致敬南仁东老先生。
南老是FAST的发起人,也是FAST的首席科学家,更是FAST的总工程师,可以说他是中国天眼的最大功臣。如果没有他,就没有名震世界的中国天眼!
南老的付出永远值得纪念,南老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
谢谢您的付出让中国变得强大!
同时也感谢那些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员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63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