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克莱德·汤博发现冥王星,并将其视为第九大行星。1992年后在柯伊伯带发现的一些质量与冥王星相似的冰制天体挑战冥王星的行星地位。2005年发现的阋神星质量甚至比冥王星质量多出27%,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因此在翌年正式定义行星概念。新定义将冥王星排除行星范围,将其划为矮行星。
很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冥王星是因为质量很小,才被踢出九大行星。实际上,人类对于天体的分类一直在变,但并不是随便变化的,而是随着我们对于天体了解的加深,为了区别它们的起源,功能等问题才做分类。
其实分类对于一个学科而言十分重要。我们就拿“花花草草”来举例子,最早研究植物分类的学者叫做博物学家。他们就是随便分类的,这种方法叫做人为分类法,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博物学家林奈。但是在林奈的时代,有些学者就在思考另外一种命名法:自然分类法。这种方法说白了就是要从事物背后的规律来命名,由此催生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行星”这个词,其实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原本起源于希腊的行星一词,代表的是流星的意思。在我们熟悉的天空中,存在着五颗肉眼可见的行星,它们分别是土星、火星、金星、木星,以及水星。
太阳在形成之初,行星是太阳形成过程中的边角碎料。而太阳会向外刮太阳风,太阳风会把物质吹出去,所以原子序数大的元素吹不远聚集在太阳附近,也就是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而一些原子序数轻的就被吹得远一些。但也不可能无限远,总会有一个密度最大的,然后逐渐下降,木星所在位置就是物质密度最大的地方,所以朝着远离太阳系中的方向,越远离木星,物质密度就会越小,形成的行星就不会很大。
冥王星表面温度低至零下225摄氏度,是太阳系内目前已知最冷的地方,这样的温度下根本不允许大气的存在。根据探测器对冥王星的探测结果,研究认为冥王星可能拥有一个地下海洋隐藏在深冰之下,冰面厚度可以达到10公里,差不多是地壳的二分之一厚。总之这里就是一个冰冻的世界,生物无法生存。
不同于那些距离太远的恒星,看上去似乎从未发生位置的变化,这些行星的移动路径看上去则比较奇怪。当时间来到距离现在更近的时期,更有利于天文观测的望远镜出现了,科学家们通过它发现了海王星和天王星这两颗新行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5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