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全国猪肉全线飘红,一片涨势,很多省份的猪价站上了20元的关口,一个月从16元涨到18元,直到冲上现在的20元。
这一轮猪价上涨的逻辑是什么呢?畜牧堂带大家一起来捋一捋思路。
自3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在罕见的14周内下跌,14周阴跌,猪肉一点点往下跌,许多消费者希望看到猪肉价格继续下跌,以满足他们吃肉的愿望。直到5月中旬,消费者们意犹未尽的时候,猪价却开始了反弹,一路稳步上涨。进入6月以来,猪肉零售价格突然止跌回升。
根据农业部对全国500个县市场监测,猪肉价格从6月的第一周上涨到7月的第一周,现在每公斤51.36元,五周内上涨5.38元每公斤,达到11.7%。
猪价的上涨和下跌无非是供需关系的反应,上半年1-5月份需求一直不太旺盛,价格贵居民消费低迷,餐厅饭店开业率不足都导致需求的不足。而这个时期,我国从美国、德国、巴西、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积极扩大肉类进口,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基本的食肉需求。这就是1-5月猪肉下跌的因素,供过于求。
法国更是调来专机运输生猪到我国,这样的豪华配置真是煞费苦心啊,背后是每头猪惊人的利润。
同时国内生猪恢复生产成绩斐然,到5月份新增养殖企业60000家,很多畜牧上市公司扩大养殖规模,也有不少跨界来蹭热度的,都加入到养猪大军中。
而在6月国外疫情越来越严重时,多国的肉加工场疫情爆发,扩散严重,我国暂停了美国、英国、德国、巴西、爱尔兰等国家相关企业的肉类进口,防止病毒通过冷鲜肉类进入国内,引起疫情的输入。
从需求来说,国内的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社会生产活动跟着恢复,极大带动了国内对猪肉消费需求的回暖,比如目前,全国大部分餐饮企业的经营水平恢复到了疫情暴发前的80%左右。6月份恰逢端午节假日,屠宰企业节前大量备货更是推动猪肉价格回升。
肉类进口量的减少叠加5月生猪的超卖,需求的增加,加上南方的台风大雨天气都加速了猪价的上涨。
但是这轮价格上涨能持续多久,畜牧堂表示不太乐观,估计会维持震荡,不会大涨。因为国内生猪养殖的恢复速度是比较快的,早在去年很多猪企就趁机扩大了养殖规模。
畜牧堂估计7月8月基本上会有涨跌互现,复制5月以来的一路上涨的格局恐不现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51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