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市又有点涨到让打工者思考要不要离职的程度了,雪球上“牛市”评论不绝于耳。
主要指标就是要调整指数编制规则的沪指突破了天花板——3000点。
再仔细看原因,之前估值被打压到极致的雪球三大”傻“——保险、银行、地产似乎一周以内,市场就又重新发现了他们的投资价值,三个交易日拉高10%的比比皆是。
而股票行情永远的先行指标券商,更是在中信和中信建投合并的消息促进下,这周五出现了两个ETF涨停的极端表现。
这四个行业都是A股讨论度最高的那一批,过去也出过不少大牛股,因此本篇我简单谈谈我对这四个行业的看法。
一、银行
不管是雪球还是集思录,银行业的投资永远被划分成两派。
一派是以招商、平安、宁波三家组成的偏零售业务的银行,一派是以中农工建交、兴业、民生等组成的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偏向对公业务。
其他的一些农商行基本带有地域特色,盈利情况严重依赖于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值得大力气去看的标的很少,不评价。
现在基本所有银行业的投资者都认可一个基本理论,零售化程度高的银行更容易得到更高的估值。
原因也很简单,传统银行对公业务复杂,数额也大,坏账藏在年报里很难看出趋势。赚钱角度只能赚个利息差,还得跟别的银行抢客户,给优惠条件。吃力不讨好。
零售业务银行,业务偏向个人。看信用卡和个人贷款发放情况增长就好,坏账趋势每年财报里都写的很明白。中国人目前又没有个人破产制度,欠钱不还就变”老赖“,对个人杀伤力还是比较大。
因此,各家银行每年开股东大会都在说自己在往零售银行转型,但实际做到的不多。
我之所以点招商、平安、宁波这三家,是因为目前只有这三家有地推人员主动给我介绍过他们的信用卡业务。
其中招商和宁波的地推小姐姐都是直接扫楼,每个工位问一下。谈好了,直接当场填信息申请。平安是老一套,隔一个月,电话邮件轰炸。
其实,还有一家汇丰的信用卡也是业务小姐姐亲自来帮我办的,可惜A股买不了。
相比之下,我去办工行、建行、XX农商行的信用卡体验就不是那么好了。
管中窥豹,A股银行除了招商、宁波、平安,其他银行喊向零售转型,听听就好。
二、保险
保险没什么可说的,中国平安。
原因,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就那么几家。除了平安的产品,另外几家基本没有什么知名度。
经常有人跟我吐槽平安的保险产品坑,代理人素质低,这点我承认并且也被恶心过。
但实际上,我认为在天朝保险业产品坑反而意味着一点:你要做它的股东,而不要做它的用户。
为什么呢?
因为保险这个产品非常特殊,以前两年非常火的那款“平安福”为例。
当我看到基本所有微信公众号都在恰这个饭的时候,我就隐隐约约觉得这是个大坑。
后来在线下讲座里,有个大牛现场拆解平安福合同的各项条款,我才知道到底坑在哪儿了。
但问题是,一般人他不知道啊。
在被大量的广告忽悠进实际签约页面前,目标客户是看不到保险合同的。
看到保险合同后,有多少人能一条条认认真真看完动辄几十页的保险合同?
哪怕后面经过大牛点拨,反悔了准备退保,保险业的行规一般都是退现金价值,客户舍不舍得割肉又是一层博弈。
综上所述,造成了现在中国保险业重销售轻产品的陋习。
主要销售手段靠广告轰炸和保代骚扰。
坑一点的产品反而卖得更好,因为有利润空间给广告渠道,而最广泛的用户并不能看出这款用品坑在哪里。
三、地产
A股上市的地产公司没什么好说的,稳妥起见能买的就万科保利二选一。
原因也很简单,地产是个高周转高负债行业,马太效应重灾区。
李嘉诚老爷子那套买地捂地坐等收钱的模式,在大陆市场玩不转。
那么在目前经济下行的周期下,地产商必须得跟最大的财神爷——银行打好关系,更进一层得跟上面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是最好的。
那看这堆A股上市的地产公司,负债率相对低又有国企背景,能拿到低价资金的,除了万科保利还有谁?
但其实如果放开到香港的资金限制,港股有几个性价比更高的标的,融创/恒大/金茂。
融创和恒大的故事,建议去“兽楼处”蹲着听(就是那个写出《疫苗之王》的兽爷),我就记得一句最经典的:赵钱孙“理”(您细品)
至于金茂,主要是今年五六月份销售收入逆势增长18%。
这个环境下能做出这个成绩,全国没有第二个,值得看看。
四、券商
券商跟最开始的银行有点类似,都是充分竞争行业。
大家业务都差不多,那怎么挖别家的墙角呢?我的意见是看各大券商的交易软件。
炒股的人每天最亲近的软件,除了微信淘宝,估计就得数各大券商的交易软件了。
我自己开的第一个账户是华泰。
当时是某大V推荐,佣金谈的也低,刚好我也有开户需求就一直用到现在。
随着放在股市资金的慢慢增加,顺带着也在华泰把港股通、科创板一起开通了。
我觉得我后面没有”移情别恋“,华泰的手机APP涨乐财富通,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各项功能能很方便的找到,页面设计合理好看,这就够了。
后面配置券商,除了主仓位的券商ETF和券商B,剩下的钱就买了中信和华泰持有到现在。
可惜剩下的两家小券商愣是不懂这个道理。
后面一直到今年初,走集思录的渠道去开了银河。
主要就为了加挂基金账户“一拖六”,搞套利薅羊毛。
不是因为银河对这项业务已经形成了固定流程,我想我根本不会考虑去开银河的账户。
因为手机APP实在是太难用了,登录麻烦,交易麻烦,页面设计也不直观。
当然更不会考虑去买它的股票。
另外一个户开在了华宝证券,主要原因是为了体验华宝的特色条件单。
APP体验比银河强,弱于华泰。但好在他们的产品经理貌似一直在迭代改进。
我曾经想过买他们家股票,后来一看港股上市。再后来一看,华泰也推出了条件单,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除此之外,必须还得提提现在唯一的一家互联网券商——东方财富。
我觉得券商业务各家都没什么大区别,顶多有些自营做的好有些投行项目拿的多。
但东财不太一样,东财由于还有另外一块基金业务——天天基金,我觉得当券商和场外基金打通了之后想象力会非常大。
比如我之前快收盘了看看行情,决定买点基金。
场内基金买完了,场外品种就两个选择:1蚂蚁财富 2天天基金
蚂蚁财富可能确实是更偏向互联网用户,整体页面设计更适合小白,不适合对基金业绩有研究需求的客户。
天天基金在这块儿结合的比较好。
因此,目前我在券商这块的配置大概就是:
1 券商基金,主要场内(含分级B);
2 龙头券商(中信/华泰等)
3 东方财富
五、结语
以上都属夜半胡说,我那么一说您那么一听,不作为投资建议。
我一向推崇从自身体验去选择可能投资的股票池,毕竟业务可以造假,财报可以调整,用户体验假不了。
简单来说,同样的钱让你现在买工行还是招行,对比下工行大妈的冷脸,你肯定也选择招行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49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