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看到音乐榜单的排名,飘还真的没想到,原来她仍然有这么大的力量——
孙燕姿。
6月9日,她开了一场出道20年的直播音乐会。
第二天,QQ音乐的飙升榜,就被她垄断了。
前10名,她占了9席。
前100名,她占了51席。
这不是粉丝做出来的数据。
而是民意的喜好。
虽说没想到这不衰的战力。
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于“男周女孙”这四个字的分量,都心照不宣。
没有他们的歌,青春的记忆,就拼不出完整的形状。
孙燕姿的出道经历,看起来十分偶然。
1999年,她在新加坡念大学,主修行销。
课余时间,在李偲菘李伟菘兄弟的音乐学校学唱歌。
有次华纳公司的高层到学校探郑秀文的班,顺便看看有没有不错的新人。
李伟菘顺势推荐了孙燕姿,对方听了她的歌,当即决定签约。
虽然拿下一纸合约,但孙燕姿的父母始终觉得这一行不够稳定,要求女儿必须读完大学才能出道。
毕竟以后如果歌坛混不下去了,也能有个退路。
谁成想,这一“混”,就混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我喜欢您十二年了
孙燕姿有多红?
出道伊始,她拿遍了各种音乐颁奖礼的最佳新人奖,风头一度超过周杰伦。
时隔多年,两人在周董的演唱会相遇,他还拿这个梗打趣。
有件事让我耿耿于怀
我的第一次被拿走了那种感觉
就是金曲奖最佳新人
2000-2003年的专辑销量,她和周杰伦轮番夺冠。
三年间,她发表了7张专辑,每张都能卖到年度前五。
“男周女孙”的说法,便由此而来。
但,如果用当下造星的眼光去分析孙燕姿的成功,多少有点“意外”。
长相谈不上国色天香,创作也没有逆天的实力,声线也不是机能强悍的vocal型大嗓。
何以红到街知巷闻?
我想,可以归咎于她这个奇妙的能力——
不是创作型歌手,却能把所有的歌唱得像自己写的一样。
她的歌和她本人的形象、性格有着极高的契合度:
野生天然、独立清新,时而洒脱自由,时而敏感忧郁。
那些歌里的情绪、心境、体验、口吻,几乎都是她本人的归纳与延展。
你可以说这是词曲作者的用心打磨,也可以说是文案企宣的精准定位。
但,即使是把她当做“商品”,她也是个有灵魂的商品。
孙燕姿刚出道的时候,有一句非常惹眼的slogan:没有一个22岁的女生,像她这样唱歌。
这话不假。
那时当红的女歌手,要么如王菲,精灵但差些凡人气,要么如林忆莲,唱着都市女性在爱情中的磕磕绊绊,以及李玟、张惠妹的火辣潮女一派。
好听是好听,但和少年人,始终有种无法触及的“壁”。
而孙燕姿的出现,和千禧一代达到了一种“平视”的角度——
人人都可以对号入座,因为她的歌提供了一种更普世、亲近的状态,是每一个中学生的精神缩影。
前几天飘飘写周杰伦的时候提到过,世纪之交的岔口,青少年对话语权的渴望,影响了流行文化的审美变革。
是时候,需要不同的声音,去代表这群人发声。
而孙燕姿的出现、走红,是时代交付的任务,也是大众齐心的选择。
听孙燕姿的歌,听的是什么?
答案可以五花八门:乐观、奋进、孤独、自怜……
但无论怎样发散,总离不开这个内核:成长。
用当今的行话来描述,孙燕姿,是有“人设”的——
她最红的那几年,代表着青涩勇敢、情窦初开、即将跨入成人社会的女生。
对未来,她充满期待。
在她的歌里,时常会听到“大人”“长大”之类的词。
拐个弯说话,代表必须长大啦。(未完成)
像大人的世界,我渴望不同的时空。(梦想时空)
学着大人应该有的动作,翻来覆去现实让我退缩。(年轻无极限)
那是一种踮起脚尖、扒在成人世界的栅栏上,偷偷望向成人世界的心情。
会好奇、会忐忑、会幻想:未来的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但无论如何,一定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这不就是每个中学时代的少年,最爱做的白日梦。
对自己,她装满信心。
迫切长大的心情,催生出了横冲直撞奔跑的勇气。
在她的歌里,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她像个迎风奔跑的少年,兴奋地带着听众去解锁人生的每一次精彩。
只有自己能,让自己发光。(逃亡)
感觉对了我要出发,用我自己的步伐。(超快感)
我和自己开心地作战,战到了白头古老没有遗憾。(作战)
这些歌曲中呈现出的形象,与她本人“随性”“自由”的气质一脉相承——
她曾直言不讳地自爆黑料: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的学生。
会偷偷捉弄同学,把别人的书包对调;也会报复严格的老师,在他的水里放泻药。
与“乖乖女”“玉女”截然不同的切面,是每一个中二少年青春时期都会有的叛逆。
它不完美,却够真实。
共鸣,也就由此而来。
但要说给人最多慰藉的,还是她的情歌。
和那时悲苦幽怨的主流风格不同,孙燕姿的情歌,唱出了女生对爱情的“理智”。
这种近几年日益流行的思想风潮,她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探索。
十几岁写下的第一首原创作品《someone》,讲的是一个为了迎合男友审美而精心打扮的女孩,望着镜子里的自己,觉得“像个怪胎”。
You told me I should "you know, do some bing bang curly wurly afro thing"
I took your word & did
Looked in my mirror "Who's that freak?"
尚未成年,她就清楚地知道爱情和自我孰轻孰重。
在她那些耳熟能详的大众情歌里,分开,都是洒脱地放手。
歌曲的前半段,你还以为她在郁郁寡欢、难以自拔。
但越唱到后面,她就变得越来越理智、坦然。
但明天是自己的,开始懂了,快乐是选择。(开始懂了)
当拥有已经是失去,就勇敢地放弃。(害怕)
爱如果变难堪,就要放。(直来直往)
或许,撕心裂肺爱得你死我活,燃尽自己的耐心和自尊,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体验。
但,那不会发生在她身上。
她带着千禧时代独立女性的洒脱和平和,为女生在爱情里留下尊严和体面。
一个在歌迷之间流传多年的故事:
孙燕姿有一首大热情歌《雨天》,因为她不喜欢其中“脆弱”的爱情观,所以拒绝在公开场合演唱。直到2016年在恩师李偲菘、李伟菘的30周年音乐会上,才“破了戒”。
她本人对爱情的看法,和歌曲传达的态度几乎如出一辙:
有缘分,就在一起;缘分不够,分开也没关系。
后来她结婚生子,歌曲主题逐渐扩展至人生选择、生命落幕,甚至哲学思辨。
连那些理性的情歌,也不再是她的选择。
但,她并不是一味摒弃爱情。
而且她还挺向往婚姻的。
刚出道的时候,有人给她算命,说她35岁之前结婚。
她听了这话,比较“心寒”。
因为按她的计划,25岁就应该结婚。
哈哈哈哈,多亏她没这么早结婚,才给我们留下了更多好听的歌。
与其说她“恨嫁”,倒不如说,她一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她不会一头栽进爱情中,但也不会拒“爱”于千里之外。
她不是一个在某件事上过分的人物。
过分沉溺,过分远离,都不是孙燕姿。
在感情理智的孙燕姿,对工作同样很清醒。
出道多年,她不跨界、不炒作、没有黑料、没有绯闻,和娱乐圈总有点距离感。
反正有歌,来做沟通。
被问到歌迷为什么喜欢自己,她回答得很坚定:我希望是音乐。
她把“歌手”当做一份职业,一次人生路上难得的新鲜体验。
除了歌手之外,她知道自己理应有其他空间。
2003年,她最红的时候,因为多年连轴转的工作太累,她决定休息一年。
对于一个上升期的歌手来说,这么做无疑自绝后路。
但她就这么“任性”地离开了。
我想去学剪头发、学法律,拿我的硕士
我的生活才有不一样的精彩
我觉得我才会比较喜欢自己
但,她离得不偏。
为期一年。
但一年的时间,娱乐圈浮沉变幻,她是否还能维持当下的人气和地位,谁也不知道。
庆幸的是,她做到了。
一年后,她带着更成熟、流畅的《Stefanie》回归。
中途停下脚步的她,对生活有了更多体悟,和自己有了更多对话,交出了这张参与感更高、自由度更广的专辑,顺利拿下金曲奖最佳女演唱人。
2007年,她发行专辑《逆光》。
专辑宣传期间,公司故意制造新闻炒作,她看不惯,很快结束了合约。
之后,她又起了“逃离”之心。
这次的心情,比四年前更加迫切。
她觉得自己不能再呆在娱乐圈,做着重复的工作,想赶紧跳出来。
决定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每一种方向,都会导致失去。
如果隐退,会失去歌迷、失去赚钱。
如果硬撑,会失去自己。
最终,她选择尊重内心,毅然离开。
这一走,就是四年。
四年间,她过得随性自由,日常生活就是学画画,学煮饭,谈恋爱。
把自己放在生活的柴米油盐里,体验平淡而绵长的普通人的快乐。
虽然远离了名利场,但她比以前开心了很多。
心里满载的收获,是名利无法给予的。
再往后,她结婚生子,和娱乐圈的距离就更远了。
如果不是发专辑或者开演唱会,她几乎是彻底神隐的状态。
只会偶尔在微博上,和歌迷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
她走的每一步,放在普通人身上,都是按部就班的选择。但放在娱乐圈,就成了“异类”。
一路随性而活的她,今天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当年听她的歌的人,也依次长大。
大家纷纷跨入了那个“背后总有残缺的成人世界”,才发现,好像我们并没有像她唱得那样乐观勇敢、执着无畏。
让人沮丧的考题,总是接踵而至。
但只要一听到她的歌声,就能瞬间把人带回那个年华正好、踌躇满志的无忧时光。
出道之初,她被问到“你打算再唱几年”。
她这么回答:看心情。
这种歌里歌外的“任性”,不就是歌迷最初喜欢她的样子。
一头短发,一脸无畏,一身洒脱。
进退自如,来则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去则潇洒地留下一个背影。
其余时间,大家各自安好。
虽然被无数人奉为偶像,但孙燕姿很害怕这个称谓。
比起光环,它更像紧箍咒。
毕竟,在她看来,自己不过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知音,已经算是额外的惊喜。
她和娱乐圈之间,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弹性关系。
而她和粉丝之间,也缔结了一种奇妙的情谊。
或许是近朱者赤,她的粉丝大都和她一样理智、一样佛系。
彼此之间,有着一种礼貌而温柔的距离。
不狂热打榜、不频繁催歌、不逢人安利。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不打扰,是我的温柔。
但只要孙燕姿一出现,他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
孙燕姿亚洲巡演 场场爆满
这几天,前有“男周”一首新歌统一饭圈,后有“女孙”一场线上小型演唱会,热度强劲。
与其说,飘是诧异于他们经久不衰的影响力。
不如说,飘在怀念这种久违的偶像和粉丝间的良性关系——
你想唱,我们就竖起耳朵来听。
你想走,我们便齐声微笑道别。
对比昨天周震南因不纠结C位,只关注音乐,反被粉丝呛声——花钱花时间投出来的,你没资格说不要就不要。
当下的歌者和听众,实在都需要自由。
有一个很流行的问题——
当我们怀念XXX时,我们在怀念什么?
这个题如果针对孙燕姿、周杰伦这样的歌手来问,那一定不仅是怀念我们个人的小情小绪。
更多的,是那个可以静下来听歌的大氛围。
那时的音乐不打架,不谩骂,不只准自己独美,不是孤岛之歌。
真的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44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