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鲜为人知的查旗御史,揭秘整肃八旗的专职机构,如何从空转到谢幕

鲜为人知的查旗御史,揭秘整肃八旗的专职机构,如何从空转到谢幕

文│任微言卿

说起清朝历史,就不能不谈八旗制度。八旗是清朝的特有制度,被立为“国本”,以旗统人、以旗统兵,人所共知,无须多讲。但在庞大的八旗组织中间,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存在——查旗御史。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都设有专门负责监督官员职权的机构和人员,秦代有御史大夫、汉代有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通判,明清有都察院。

大清皇帝格外注意管束旗人。查旗御史,实质上扮演了八旗中的都察院职能,统揽了八旗中纪律、监督、巡视工作,稽查旗务管理。

清代的八旗制度


八旗的腐化堕落

清朝问鼎中原后,八旗成了国家的贵族,清政府以极其优厚的待遇供养着旗人,他们高人一等,享有绝对的特权。

老一代的旗人出生入死,知道打江山、坐江山的不易,还比较勤奋踏实。等到入关以后的新一代八旗子弟渐成气候,便开始日渐养尊处优,曾经纯朴的旗人风气开始慢慢退化。

康熙中期后,家底丰厚起来的旗人子弟常日游手好闲,到处惹是生非,打架斗殴,胡吃海喝,逛街遛鸟,唱戏曲、闻鼻烟,吃喝嫖赌抽成为这些八旗子弟的主业,整个京城的风气都被他们带坏了。

腐化堕落的八旗子弟

旗人把俸禄花没了,就变卖家产打发日子,售卖自己的粮饷、兵饷和土地,甚至去周围邻居家连抢带偷,或者到以前的“家奴”家连敲带诈,八旗日渐成成为社会的蛀虫,纨绔子弟的代言人。

八旗自身政务也日渐荒废,行政效率极低,选任职官、世职承袭、发放俸饷、领赏恤银等事务不是拖拖沓沓就是稀里糊涂。

旗人作为大清文武官吏的主要来源,还把结党怀奸、欺瞒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等一系列恶习从官场带向了旗人社会,一片乌烟瘴气笼罩下的旗人们,游手好闲、寻衅滋事,雇人当差,应付操练。

三藩之乱时,入关不到三十年的八旗兵已经毫无战斗力可言,与吴三桂大军碰面,一触即溃。


查旗御史的组建,清廷出重拳整治八旗

眼见着曾经创造辉煌的八旗兵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清朝政府也是痛心不已。

拉不开弓、射不了箭,战不能战、用不堪用的八旗让皇帝操碎了心,清政府先后出台了多种政策想要改变八旗的现状,如惩办腐化的旗人官员、划出牧场让八旗子弟骑马射箭,重拾“国语骑射”等等。乾隆年间甚至还将一部分旗人迁徙到关中,分配田地,重新过起了自力更生的生活。

旗务关乎大清国运,打铁还需自身硬。折腾了一圈,大清皇帝终于刀口向内了。

1723年,刚刚即位的雍正皇帝琢磨出来了个新路子,诏令设立稽查旗务御史。

雍正元年谕,八旗内,每旗派出满洲御史二员,照稽察各部院衙门例,令其稽察。——《大清会典》卷224,《都察院二·查旗》

雍正为政主张务实严猛、振作有为,办事脚踏实地、雷厉风行。整顿旗务与整顿国务一体两面,其实都是他纠治康熙晚年积弊的一种手段。

乾隆皇帝即位后,于乾隆四年,在满洲八旗之外又新设立了汉军八旗查旗御史。乾隆二十九年,在京郊的“炮兵部队”火器营内,添设了稽察御史。乾隆四十二年,又在两大“主力部队”前锋营、护军营内增设了稽察御史。

八旗查旗御史的建制,此时已基本健全了。


查旗御史都有哪些差事?

查旗御史的权利是非常之大的,雍正皇帝于这一职务初立时,曾经有明确规定:

凡八旗奏过事件,并八旗与各衙门彼此行文事件,每月细造清册,送该御史稽察。凡八旗一应关系钱粮事件,按月稽察,凡八旗放官、袭职,并各省在旗武官,其出缺补授日期有无逾限,按月稽察。

简要说来,只要是跟八旗政务以及旗人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种种事宜沾上边的,查旗御史无所不管,拿今天的话来讲,查旗御史就是纪委监察委、中央巡视组的合体。

大体上概括一下,查旗御史主要需要干这么几件事:

  • 第一、督办行政事务

八旗,每个旗均设立都统衙门,作为管理旗务的行政机构,设都统一人掌管办理本旗事务,他的下面有副都统、左右翼翼长、参领、佐领等层层组织机构。

当时,各种政务的办理都有规定期限,承办衙门要按月将办理情况一一写清楚,造成小册子,送给查旗御史稽查以便接受监督。一开始规定每月检查一次,雍正七年之后又改为每月两次。

查旗御史要督促各旗把旗内事务该办的办好,重点是选任职官、考试录用、补授员额、世职承袭、俸饷赏恤、充选秀女等工作,防止疏忽、错漏,如有办理延迟、旷误、错谬、不妥当的,查旗御史要上奏皇帝,相关责任人轻者罚俸,重者降罪。

第二、督办兵役事务

当时的八旗,所有成年壮丁都是现役或预备役军人,按丁抽兵、旗人挑甲,以充分应对战争需要,是各旗衙门的一项重要本职。

“本旗都统会查旗御史,于本佐领下步军、养育兵、闲散内补挑。”查旗御史需要跟各旗的都统一起挑选符合服兵役的适龄男青年,稽查阅看待选旗人身体素质、骑射水平是否过硬,监督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如有应挑不他挑、或是不应挑而挑的,均要报请处分。

被选中的八旗壮丁先在本旗内当兵,即编入本旗的骁骑营。查旗御史要监督训练是否严格,特别是都统能不能以身作则,带头参加训练。

八旗以骑射起家,对马匹也很重视,查旗御史还要查看驯马养马情况,看看战马有没有缺斤少两、马匹数目能不能对的上、没有倒毙伤残或是饿瘦的情况。如果发现把战马偷偷卖了,拿民人的普通马替换,将对此进行重重责罚。

八旗习射图

第三、督办民政事务

旗人从呱呱坠地到驾鹤西游,生老病死,红白喜事,全都由各旗衙门管理,“支领俸饷,系八旗大臣等所办之要务。”八旗的民政、民生事务也是查旗御史的一个重点。

旗人每月都要从大清领取一份固定工资,即饷银和禄米。旗人红白喜事,大清朝也要发一笔钱,正式名称叫赏恤银。

这几项是关系旗人生计的大事,也很容易出现徇私舞弊。有没有冒领、有没有克扣,也是查旗御史关注的一大问题。每到发放之际,查旗御史要监督各旗,亲自到仓库抽查,验明米数和银两成色,看看有没有以次充好或缺斤短两现象,以此防止冒领滥领吃空饷。

上级额外的赏赐、抚恤、赈济贫困旗人和鳏寡孤独旗人时,查旗御史也会按名册监督,就跟现在居委会审核低保户一样。

八旗的福利待遇还有很多,如有旗人的“公寓房”,分配给无房的旗人;有“住房公积金”,以维修破损的民房;还有自己的信用社(银库)、集体农场(公产地亩),他们的经营与管理也由查旗御史统一监督,查旗御史需要扮演好物业、产权处、银监会等多部门的角色。

嘉庆和道光皇帝都曾发出过上谕:“如有短克等情弊,据实参办。”

第四、督办风气事务

旗人是大清立国的根本,旗人的素质高低好坏,关系到大清统治阶层的整体水平,因此,查旗御史也格外关注八旗的“精神文明建设”。

旗人婚丧嫁娶、饮食起居如有铺张浪费现象或赌博、酗酒、典当、借款等不良行为,都要受到查旗御史的纠正。轻者口头批评,重者交给各旗官员、步军统领衙门(可以理解成北卫戍区加北京市公安局)治罪。清人松筠曾在其《百二老人语录》中形象的记录过这一幕:“……遇有懒惰,或好入铺喝茶饮酒者,以勤俭之道,婉言尽为劝止。间有耽饮之人,令其管佐领及伊本族长,遇便教训,务使悔改。”

旗人均要到八旗义学就读,而后参加科举考试、官升学考试。如有学习懈怠、托故避考、八旗官员徇情帮助蒙混舞弊,或者借机勒索的,也都在查旗御史稽查范围内。

旗人如果在朝廷做官,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定制,出行方式、顶戴服饰也都有规定和讲究,这方面也都要接受查旗御史的稽查,违者也会被参上一本。


最开始,查旗御史由都察院从在编的满洲御史中选任,每旗2人。乾隆年间设汉军旗查旗御史则是每旗1人。除了按旗设御史之外,还在八旗的总务机构——值年旗(各旗轮流负责当年八旗所有事务,类似欧盟轮值主席国)中,设有4名查旗御史。

查旗御史采取了跟任命地方官一样的“回避”原则,即不能由本旗人负责该旗之查缉,并且如果与该旗都统、副都统有外姻内亲者,均需回避。


查旗御史没有起到整肃八旗的应有作用

从查旗御史的设立和其稽查的事项,让人感受到大清皇帝对整饬、治理八旗所倾注的心血,只可惜,查旗御史从其设立的那天起,就有四点“硬伤”,以致先天不足:

  • ——职务低。查旗御史的官位和品级低,他们本身为五品官,在监督从一品的八旗都统和正二品的八旗副都统,乃至正四品的佐领时,小官管大官,难免心存顾忌而退缩,遇到难题未免刻意规避或帮忙掩盖。如此一来,监督就成了形式。
  • ——业务闲。查旗御史的职掌,并非像六部官员那样,每日都有例行的工作需要办理,他们大多数是每月左右查核一次某种例行的事务,其余大部分时候都在“观望”,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变成了机动时间。
  • ——管束松。查旗御史属于都察院的在编人员,打个比方好比是当今的“派驻纪检组”成员。由于缺少对查旗御史这一群体的反向监督,他们作为“空降”的官员,敬业与否,全靠御史本人的责任心、自觉性,因而又难免有怠惰、塞责行为。雍正七年、乾隆二年、嘉庆五年、道光七年,四位皇帝接连下旨,申饬查旗御史“日久懈弛,每月仅以一奏塞责,竟不亲身稽察,以致查旗之例有名无实。”
  • ——层面窄。查旗御史管辖范围有限,他们的监督之手也不是想伸多长就多长,实际上他只能管辖到京城的八旗,在外省驻防的八旗,就脱离了查旗御史的控制范围。八旗暴露出的很多顽疾毒瘤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因管辖范围有限,所以很多症结,既治不了标、又治不了本。

雄心勃勃的大清皇帝们,征服了那么多不驯服的朝廷臣僚、兄弟手足、外藩臣属,却在这场针对大清贵族的整风运动中败下阵来。

根本原因就在于清朝“首崇满洲”、“以清语骑射为本务”的国策,八旗居于统治的核心,决定了旗人子弟天生就是养尊处优之辈,除了少数仕途顺畅者,大部分平民整日无所事事,只能赌博、看戏、唱戏。松弛下来的旗人好逸恶劳、腐化沉沦,缺少上进动力,当一帮酒囊饭袋凑到一起,法律必然废弛、政务必然荒废。

清朝皇帝们拿八旗子弟开刀,妄图凭一己之力恢复大清国的运势,但是由于先天不足的政策、所托非人的管理,以设立查旗御史为导向的整顿八旗子弟运动没过多久便偃旗息鼓了。


结论

只要八旗制度不做根本改变,“首崇满洲”的体制不做变革,旗人还在集中圈养,纵有千般招数,稽查旗人行为作风的种种措施也只能是隔靴搔痒。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新政,实行官制改革,有着183年历史的查旗御史裁撤。仅仅五年过后,早已彻底沉沦的八旗子弟跟随着轰然的清王朝,一起走向了历史的尘埃中,渐渐远去。

—全文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4094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