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有基肥料(jijin288)
◎作者丨小明
一旦美国关闭GPS,世界将变成“瞎子”!以往,在认知中,说起卫星定位,非GPS莫属。
但现在,是时候和GPS说再见了。
这不,日本媒体近日就在一篇报道中惊叹:中国北斗卫星在规模上已经超过GPS,此外,支持中国卫星的智能手机和车载设备也在激增。
目前,北斗卫星第3阶段布局进入尾声,已经拥有46颗卫星,规模全球第一。
今后说到千里眼,不再只是特指GPS,北斗也将大放异彩。
而随着成功向世界推出服务、5G及物联网的建设,“北斗概念股”也迎来布局良机。
20年布局,一朝出世
2011年7月27日凌晨4:30,位于东半球的中国漆黑而静谧,川流不息的城市也进入安眠,为几小时之后的生活安憩着。
此时,位于大凉山深处的发射场,灯火通明,人头攒动。
“距离发射时间仅剩1小时。”
工作人员紧张地对设备进行最后的检查,忽然,一道闪电狠狠地劈开夜空,轰鸣的雷声、倾盆的暴雨随之而来,发射场陷入一片沉默。
——冒险,还是放弃?
谁都不想放弃,但冒险的成本太大了。
为了将卫星推出大气层,火箭箭体里装满了燃料,一点火花就能引发巨大爆炸。举个例子,1987年美国大力神火箭曾冒雨发射,一分钟后就遭遇雷击,直接炸毁。
难道就这样放弃了?
就在所有人焦急等待之际,5时44分28秒,伴随着指挥员的口令,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焰,托举着卫星直刺苍穹——成功了!
这就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9颗卫星的发射情况。
北斗,后来居上
北斗卫星,说它是“国家重器”一点都不为过,但是在我看来,它的知名度还不太够。
至少比起人人都知道,几乎成了“导航定位”代名词的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还差了一截。
有人就要说了,诶呀人家GPS都几十年了你刚出来的北斗凭什么和人家比?
然而事实就是,我们的北斗在规模上已经超过GPS,居于世界第一。同时,支持中国卫星的智能手机和车载设备也在与日俱增。
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有多重要,我就不多说了,我们直接谈谈北斗的优势吧:
目前,比较完善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4个:
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中国北斗。
与对手们相比,北斗主要有两大优势。
一是高精度定位:
即使在最新的卫星升空后,美国GPS的最大精度达到0.3米,但稍微想想就知道,分享是不可能分享的。有实践证明,GPS在民用领域的定位精度在10米以内。
北斗呢?一开始,北斗也是10米,后来逐渐提升到5米、1米,据重庆晚报报道,这个数字甚至有望缩小到厘米。
前些天与华为鸿蒙OS一并推出的“亚米级(1米以下)定位服务”就是运用北斗卫星实现的。
二是短报文通信:
短报文大概就是说,拿着北斗的人,可以与北斗卫星、地面服务站之间双向传递信息。别看我们平时用手机发信息挺正常,对于卫星来说,这还是头一回。
好处在哪呢?假设一个人被困住了,GPS只能告诉他自己的位置信息,不能发给别人,要是那地方没有手机信号,他就只能对着GPS干瞪眼。
除了发送位置,北斗也支持自行编辑内容,就和发短信一样。但对于没有信号覆盖的山区、海洋等地,信息传递是突破性的。
市场爆发在即
北斗卫星,不是单颗卫星,而是组网卫星。
为了“组成网络”,每一颗卫星都需要待在自己特定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指挥员冒着暴雨,也要把第9颗卫星送上天。
因为这个时机一旦错过,可能要等几个月、甚至1年,才能再次发射,期间损失不可估量。
长城无法一天修成,这么多卫星也得慢慢发射。
北斗卫星发射计划分为三个步骤,预计在2020年底就能全面建成3号系统。
这个时间与5G建设不谋而合,随着物联网时代到来,北斗民用市场同样爆发在即。
资料显示,北斗系统主要有行业市场、大众市场、特殊市场3大应用市场。
有市场人士认为,随着行业整体需求持续扩大,北斗产业迎来布局良机。
截至2018年,国内卫星导航产业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规模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同时将拉动超过3000亿元规模的市场份额。
据了解,目前北斗相关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有51家,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领域。
上游为基础部件,主要由基带芯片、射频芯片、板卡、天线等构成;
中游主要包括终端集成、系统集成,是产业发展的重点;
下游为解决方案、运维服务,将北斗提供给众多行业应用。
在这些环节中,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天线、GIS、板卡、地图、模拟源等已实现全面配套,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等基础产品,已进入规模应用阶段;
中游的手持型、车载型、船载型、指挥型等各类应用终端已经广泛使用在各个行业,品类初具规模;
下游的运营服务和系统集成业已在各领域进行探索应用。
随着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北斗概念股将进入到中长期配置阶段,肥料君也将持续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