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航天悲剧盘点,没有中国人,纪念那些踏入天上宫阙的英雄

航天悲剧盘点,没有中国人,纪念那些踏入天上宫阙的英雄

从秦皇朝“荧惑守星”二世而亡,再到《步天歌》的“三垣二十八宿”,古人们将自己同宇宙天体密切相连。宇宙天体的未知,不断的撩拨着人类的好奇心,一代代的勇者们前仆后继地向着宇宙发起冲击。直到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功进入太空,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才进入了另一个全新的阶段。而后近60年的时间里,“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人类空间站的首次成功,人类的航天足迹从地球轨道延伸到月球、水星、火星甚至太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有着无数的航天人的血泪历史。如今,4月12日已成为“世界航天日”,人们以此纪念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也以此来悼念那些在航天探索中牺牲的勇士们。

上图为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沉痛的航天悲剧

太空中每一次未知的探索,都包含着巨大的风险。接下来让我们盘点一下世界航天史上的重大航天事故。

上左图:“联盟一号”宇宙飞船,上右图:坠毁现场及牺牲宇航员科马洛夫

1967年4月23日,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乘坐“联盟一号”飞船进入太空。飞船进入太空后不久,便发生了包括电源供电不足在内的一系列严重故障,在多次努力排除故障失败后,地面控制中心无奈命令飞船返航。但在返航途中悲剧发生了。飞船返航过程中降落伞始终无法打开,不久后便坠毁在前苏联境内。自此,科马洛夫这位多次进入太空的英雄宇航员,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在载人航天中遇难的宇航员。

前苏联为纪念三位航天英雄发行的纪念邮票

1971年6月6日,前苏联发射载人宇宙飞船“联盟11号”进入太空,计划完成同世界上第一个长期在轨空间站“礼炮1号”对接等多项突破尝试。发射后,飞船上的三名宇航员(指令长格奥尔基·多勃罗沃利斯基,实验工程师维克托·帕查耶夫和飞行工程师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出色的完成了同空间站的对接,并在空间站停留了23天18小时22分(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进行了一系列天文观测、植物在失重条件下生长的实验和一些医学实验,获得不少宝贵资料。在出色完成任务后,三名宇航员离开空间站返回地球。1天后,当返回舱顺利降落地面,人们欢呼雀跃的打开舱门迎接英雄归来时,看到的却是三具触目惊心的尸体。后经过一系列调查得出结论,该次失事主要原因是返回舱压力阀被震开导致空气泄漏并在舱内形成真空环境,三名宇航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为“挑战者号”发射、遇难瞬间及7名遇难宇航员合影

1986年1月28日,在全美民众的注视下,搭载有7名机组成员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对于这次举世瞩目的航天飞行美国当局投入巨大,仅航天飞机的造价就高达12亿美元。克里斯蒂娜·麦考利夫(优秀教师代表)是当时7名机组成员中最为特殊的一员,她是通过政府层层选拔产生的平民代表,她将首开先例在太空中讲授两节有关太空和飞行的科普课。然而这一切美好的计划,都在发射后73秒的一声爆炸中烟消云散。“挑战者号”发射73秒后,飞船外挂燃料箱凌空爆炸,于16600米高空化为一团火球。在全美民众的关注下,人类航天史上最为惨重、牺牲人数最多的航天事故发生了。

最终事故的分析结果,令人唏嘘不已,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上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在飞行中发生破裂。这个密封圈的失效,使得火箭发动机喷口撞击在固体火箭助推器SRB的支柱上,使得这个支柱最终失效。在支柱失效之后,右侧的助推火箭核心结构件故障,里面的固体燃料迅速不受控的燃烧了起来。不受控的固体火箭助推器SRB使得整个航天飞机系统推力过大,最终迅速瓦解。

为“哥伦比亚号”7名宇航员合影

2003年1月16日,距离“挑战者号”的航天悲剧已经过去了近20年。已经进行过27次太空飞行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迎来了他的第28次飞行。航天飞机从发射到太空航行一切正常,就在他们返航进入大气层即将完成此次任务时,飞机突然发生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最终调查发现,飞机失事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燃料箱的一块泡沫材料脱落撞上了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热保护系统,导致飞机进入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从裂孔中涌入使得飞机解体。

悲剧的背后

人类对于未知太空的探索一直未曾停歇,至今已有超过20名宇航员为航天事业献身。这些鲜活的生命的背后暴露出的是航天飞行中的诸多问题:飞船部件设计不合理,飞船维护检查不到位,航天管理制度不恰当。

为“哥伦比亚号”7名宇航员合影

飞船部件设计不合理:

飞船部件设计上具有缺陷是所有的航天飞船最为害怕的事情。前苏联发射“联盟一号”航天飞船因为降落伞系统在启动等方面存在致命缺陷直接导致宇航员“科马洛夫”的牺牲。4年之后,“联盟十一号”因飞船返回舱空间设计不合理,使得舱内宇航员在出现问题后无法及时处理,间接导致了3名宇航员丧生。无独有偶,美国载人航天飞船也在这一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因固体火箭助推器装配接头设计上的差错在发射73秒后解体爆炸。“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在返航进入大气层后飞机解体爆炸。

飞船维护检查不到位:

航天飞船作为人类探索太空的利器,集中了人类最顶尖的科技智慧结晶,其自身设备的精密程度不言而喻。精密的设备也带来了极大的维修检查上的难度。“联盟1号”飞船发射前的维护检查忽略了一个小数点,导致飞船在进入轨道后出现一系列故障——右侧太阳能电池阵打不开、无线电短波发射器无法使用、无法准确控制飞船姿态,飞船失稳等,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哥伦比亚号”成功发射了27次,出色完成了许多航天任务。在第28次发射前,在对这一艘“功勋级”飞船进行维护检查时,忽视了其机体老化问题和助推火箭更换问题,直接导致了它的“灰飞烟灭”。

航天管理制度不到位: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航天管理制度作为航天飞行事业的坚强后盾,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然而,当航天管理制度不到位时,距离悲剧的发生便也就不远了。在米·多兰和皮尔斯·彼祖恩合著的《星人》一书中便提及了“联盟一号”飞船在发射前便发现203处结构性问题,但这些问题却没有人愿意汇报给上级。同样的,在“联盟11号”、“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这些航天事故中,都有着航天管理制度不到位的问题。

航天新时代

2019年是世界航天大发展、大跃进的一年。人类航天活动频频,触角从地球轨道延伸到月球、水星、火星甚至太阳。其中,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年度发射火箭38次,位居世界第一。成功实施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组网等多项航天活动。中国航天的成功取决于对前人事故的科学总结:在中国航天工业内部颁布、实施的“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生效、举一反三”的质量问题归零五条标准,这也成为中国航天人必须执行的生死令。

探索太空的航天梦缠绕了人类几千年,在未来也将会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做好飞船部件设计和维护检查,落实科学管理制度,这些都将让未来的人类航空更上一步。至于大家出行的汽车和电梯,就交给我们的SC BOX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2988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