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艾灸|这些艾灸用具,你了解吗

艾灸|这些艾灸用具,你了解吗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的用具包括艾绒,以及由艾绒制成的艾炷艾条。但在艾绒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此正如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的精辟论述:“凡物多用新鲜,唯艾取陈久者良。以艾性纯阳,新者气味辛烈,用以灸病,恐伤血脉。故必随时收蓄、风干、净去尘垢,捣成熟艾,待三年之后,燥气解,性温和,方可取用。”

01艾 绒

艾绒的制作,可在每年的3~5月间,最好在农历端阳节前半个月采制为最佳,《艾灸通说》则认为:“四五月间,连茎刈取,曝干收叶。”这时应选择新鲜、肥而柔嫩的艾叶,将其晒干或放在干燥箱中烘干,再放到石臼内或碾糟内反复舂捣碾压使其碎成絮状,筛去灰尘、杂质及纤维,如此反复多次,则可制成软细如棉的艾绒。

关于艾绒的制作,李时珍在《草本纲目》中说:“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又说:“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同时焙燥,则灸火得力。”

艾绒可分为两种,以上方法大多制出的为粗艾绒,一般含杂质,生硬,不易成团,挥发油尚存于内,燃烧时火力暴躁,多用于间接灸,一般500克艾叶,可得300~350克艾绒。

如再精细加工,经数十日晒杵,筛拣数十次,则可得优质艾绒,一般500克艾叶,可得100~150克。此艾绒为土黄色,柔软、干燥、无杂质、易燃烧、易成团,热力温和,存放时间久者更佳,久经日晒,火力柔和,挥发油挥发已尽,可用于直接灸。灸时可令病人痛感较轻,感觉愉悦,精神振奋。

艾绒制成后,必须存放一段时间后才可使用。但艾绒极易吸水受潮,故必须存放在干燥密闭的容器内,天气晴朗时可取出暴晒。谨防潮湿和霉变、虫蛀,应随用随取。

02艾 炷

艾炷形状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异,并且与疗效的关系十分密切。

此正如《明堂上经》云:“艾炷以小筋头作,如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者,亦能愈矣。”

《明堂下经》亦云:“凡灸炷欲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则火气不达,病不能愈。”

古代艾炷的大小有“雀粪大”“粟米大”“绿豆大”“梧桐子大”“苍耳子大”“半个枣核大”“莲子大”“银杏大”“鸡卵黄大”等名,其施灸的部位也各有不同。

如艾炷小如麦粒、雀粪,多用于头部及四肢部位;艾炷如黄豆大小或半截枣核大,多用于胸腹及背部;艾炷如半截橄榄或筷头大小,多用于胸腹和腰背部。

现在临床使用的艾炷多为标准艾炷,其可分为大、中、小艾炷及麦粒艾炷。

(1)大艾炷:炷底直径1.2厘米,高1.5厘米。

(2)中艾炷:炷底直径0.8厘米,高1厘米,约重0.1克,可燃3~5分钟。

(3)小艾炷:炷底直径0.5厘米,高0.8厘米。

(4)麦粒艾炷:将艾绒捻成麦粒大小。

艾炷除制作成圆锥状外,还可做成牛角形艾炷,即空心艾炷,此可见清代廖润鸿补编《针灸集成》一书;纺锤形艾炷,是两头尖状如纺锤或如同鼠粪,可见《千金翼方》。这两种形状的艾炷目前已很少使用。

03艾 条

当前,使用较多的为纯艾条药艾条两种,主要是由于操作简单,疗效好,无痛苦,患者还可自己操作,故临床较多使用。

其制作方法如下:

(1)纯艾条:取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桑皮纸或卷烟用纸,将24克艾绒均匀放在纸上,用手搓转成直径为1.5厘米的圆柱形,松紧应适中,太紧则不易燃烧,太松则施灸时易掉火星。卷好后,用鸡蛋清或胶水将封口粘好,晒干后即成。每支艾条可燃烧约1小时左右。

(2)药艾条:在制作时,除放入艾绒外,再加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等混合而成的药粉6克,按上法卷制而成即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2866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