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每3家"准精选层"企业就有1家更换督导券商背后,精选层业务哪家强

每3家"准精选层"企业就有1家更换督导券商背后,精选层业务哪家强

“关于精选层的内容,是一问三不知”。在谈到更换督导券商原因时,公司A董秘对读懂君这样说。

公司A,是众多备战精选层企业中的一员。当前,筹备精选层已成为主流;但企业有心,部分券商“无意”,公司A遇到的便是这种情况。“我们希望尽早申报,不过券商认为我们短期内没有可能,所以对我们不够重视。”

与A股IPO不同,精选层公开发行辅导、保荐,必须由督导券商推进。这意味着,公司A要想加快申请精选层公开发行的节奏,只能更换督导券商。也正因此,公司A选择与原督导券商分手。

当前,“准精选层” 企业(符合精选层财务标准,下同),对督导券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它们希望主办券商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公司同心协力走下去。但至少从数字看,一切并不尽如人意。

截至5月29日,已进入精选层公开发行关键阶段的企业(至少获股东大会通过)共有140家。其中,44家有过更换督导券商的行为。也就是说,几乎每3家“准精选层”企业,就有1家在筹备精选层之前,更换督导券商。

将视野放宽至整个新三板,情况同样如此。今年以来,共有356家挂牌企业更换主办券商。其中139家企业符合精选层财务标准,占比高达39.04%。考虑到有更换意愿但尚未更换的,这一数字将是惊人的。

“准精选层”企业正在逃离哪些券商?又正在拥抱哪些券商?「读懂新三板」为您解析。您也可以在下方投票中,告诉大家你的答案。

/ 01 /

哪家券商“流失”的项目最多?

招商、东北和中泰


新三板企业和督导券商分分合合,向来不是奇事。督导费用、合作情况都是以往二者分道扬镳的常见原因。只不过从今年开始,导致他们“分手”的原因又多了一条,那便是精选层。

一方面,部分新三板企业虽然符合精选层财务标准,但体量过于渺小或硬实力不够,登陆精选层希望不大,导致不被督导券商重视,最终双方愤然决裂;

另一方面,也有些券商对于精选层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实力不够,导致在手企业另觅佳人。

多重原因导致,符合精选层财务标准的企业,成为今年更换督导券商的重要一方。那么,哪些券商被“准精选层”企业抛弃的次数最多呢?

根据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数据,以绝对量来看,招商证券被“准精选层”企业抛弃的次数最多,为10次。

这背后,与招商证券收缩三板战线有关。今年以来,招商证券已经与40家企业解除督导业务。平均每个月,招商证券要和8家督导企业分手,这样的频率,不可谓不快。战线在收缩,难免“准精选层”企业流落到其他券商手中。

除此之外,东北证券和中泰证券被“准精选层”企业“抛弃”的次数最多。今年以来,两家券商均与6家“准精选层”企业解除督导。

“准精选层”企业流失严重,一定程度与券商的重视程度以及能力有关。读懂君上文提及的公司A,便是因为主办券商不给力,转投他人怀抱。巧合的是,公司A的督导券商,今年以来与准精选层企业的分手次数,就位居前列。

当然,不排除个别券商对精选层业务重视,但无奈遭遇竞争对手强行挖角;也不排除部分项目由券商主动放弃,毕竟符合精选层财务标准,并不表示企业就能登陆精选层。

以下为与超过3家准精选层企业分手的券商名单,仅供参考。

数据来源:Choice,读懂新三板数据研究中心


/ 02 /

分手率谁最高?

广州、德邦和信达


读懂君认为,绝对量不是最佳指标,与“准精选层”企业的分手率可能更靠谱。

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与3家及以上“准精选层”企业解除督导协议的券商中,广州证券分手率排在第一,为57.14%。

截至2019年末,广州证券督导的31企业中,共有7家符合精选层财务标准。今年上半年,已经有4家企业离广州证券而去。

除广州证券外,德邦证券和信达证券与“准精选层”的分手率均达到50%。截至2019年末,2家券商督导企业中,均有6家符合精选层财务标准,但截至目前各自只剩下3家。

总体来看,分手率居前的以小券商为主。这也可以理解,在投行业务方面,小券商本身的资源就比较薄弱。如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被抛弃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部分大投行的分手率也不低。华泰联合、招商证券、广发证券以及国金证券等国内一流券商,分手率均超过15%。

这背后,很重要的因为是精选层项目性价比不高,导致不被个别大投行重视。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究竟是大型券商只想做精品投行主动放弃质地一般的客户,还是挂牌公司客户需求得不到满足?值得探讨。

下图是与“准精选层”企业分手3次及以上主办券商的分手率排行榜,仅供参考。

数据来源:Choice,读懂新三板数据研究中心

/ 03 /

谁接的准精选层项目最多?

申万宏源、开源和中信


企业与原主办券商解除督导协议后,需要寻找新的券商。哪家券商接的“准精选层”项目最多,说明对精选层业务越重视。那么,究竟哪些券商对精选层业务更重视呢?

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申万宏源承接的“准精选层”企业数量最多,共有26家。

源:Choice,读懂新三板数据研究中心

今年以来,更换督导券商的准精选层企业为140家,这意味着几乎每5家分手的准精选层企业中,就有一家选择了申万宏源。

申万宏源表现突出并不意外。一直以来,申万宏源对新三板业务颇为重视。上半年至今,申万宏源已经承接了57家企业的督导业务,近半数符合精选层财务标准一点也不奇怪。

公司A对读懂君表示,在表达了更换督导券商的意愿后,他们也接触过申万宏源。相较于其他券商,申万宏源很热情,服务也相对专业。

除申万宏源外,开源证券和中信证券表现最为突出,分别承接了7家“准精选层”企业的督导业务。

读懂君了解到,两家券商同样对精选层业务颇为重视。

从新三板摘牌的开源证券,大概率要跻身A股。这样一来,如何扩大自己的收入规模尤其关键。对当下的开源证券而言,精选层是个不错的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开源证券已经将新三板业务作为旗下最核心的业务之一,并为其投行团队招揽了数位此前来自股转系统的工作人员。

虽然中信证券A股业务不断,但精选层业务同样没有落下。读懂君了解到,对于精选层业务,中信证券的确在暗暗发力。

实际上,不仅有中信证券,重视精选层业务的超级大投行还有中信建投。今年以来,中信建投已经承接了5家“准精选层”企业的督导业务。当然,要想投入超级大投行的怀抱可不容易,核心要看有没有硬实力。

那么,究竟谁是最重视精选层业务的主办券商?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2478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