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急,我们说一个故事。
几天前,主任闲来无事,去一个朋友的辅导机构喝茶聊天,远远地就看到里面正发生一场争吵。
争论的焦点是:来参加校外补课的,是学习成绩偏好的学生多,还是偏差的学生多?
争论的一方是位在职教师,有30年教龄。另一方是某个年轻的同行。
老教师的观点是学习偏好的多,而且更需要补课。而同行根据实际招生情况认为是偏差的学生更多。
对于校外辅导机构来说,这是一个客户定位问题,争论很有意义。
争论扯东扯西,喝茶抽烟,最终不了了之。
老教师没争赢,于是动了感情,临走的时候说:差生不缺钱的才会随大流来补课,好生是创造条件也应该补课。
这件事真正让主任沉思的,其实也不是这句话,而是老教师在之前说过一句话,他说,他重点中学 30年的教龄告诉我们,学校学习成绩最好的一批学生,几乎都在校外见缝插针地补课。
不过,他临走时说到钱的问题,很可能才是叫喊“坚决取缔校外辅导机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或许很多人想不通,学习成绩好的,反而更要补课吗?
主任通过初步研究,得出一个未必正确的结论:就是以上的争论话题,其实差了一个前提,因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别。老教师带的是高中,他认为通过补课高考多一分就能超过千人的排名。
但是,不管差别是什么,都不可否认一点,校外辅导机构,不仅国家政策允许,而且也有社会需求,喊取缔的,希望不是受到了某种刺激和某种损失。
往往,喊取缔的还会搬出一套非常可笑的理论:八九十年代没有校外补课,不也一样培养出很多科学家吗?
按照这个理论,那解放前,社会上文盲那么多,不也出了那么多名家名流吗?
时代不同,不具备可比性!
现在的时代,教育基本上还是最公平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也不是一句空话。
不可否认,任何行业都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校外辅导机构也一样,今年是教培行业十分艰难的一年,受疫情影响,教培行业至今没有完全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其中有些顶不住倒闭了,或许造成了某些家长的损失,但是,这并不是普遍现象。
除了家庭条件承受补课的压力过大,对教育的不满也反映到对教培行业的喊打喊杀。
喊取缔的,应该有很多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那部分学生和家长,在人性深处,总是觉得自己不好,也希望别人不好。
平心而论,教培机构收费标准也存在问题,但是,在国家整顿或者市场调剂完成之前,也并不是没得选择。在每个地方,教培机构都有很多很多家,行业的秩序和其他行业相比还更加温和理性,至少从来没有爆出霸市之类的丑闻,这家不满意就选另一家嘛。
此外,地区差异也让人随口跟风喊出“取缔”。在沿海、在大城市,校外辅导机构有着必要的存在理由。上海深圳就不时有网友透露,高三一年的补习费用几万甚至十几万,这对内地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来说,简直难以理解,于是认为过分了,过分就得取缔。实际上,校外辅导机构,在很多市场,仍然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尤其是辅导资质得到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培机构。
刚开完了两会,又在中高考的当口上,教育自然成为了热门话题。网上叫喊取缔校外辅导机构的声音很大。但主任还是说,教培行业,也有用心教书育人的好老师,也有为了孩子进步而努力的行业之风,不该寒了他们的心,也应该理解他们用汗水、知识和能力换取的劳动报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23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