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著名心理学培竟然养出三个抑郁症孩子,你还在认同他的教育方式?

著名心理学培竟然养出三个抑郁症孩子,你还在认同他的教育方式?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中国自古就奉行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真的能让一个孩子幸福吗?

还有那些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早点“懂事”,不惜在孩子幼儿期就施行延迟满足或哭泣免疫法的人应该看一下这篇文章。

要说其实这个理论大概就是我们熟知的一位心理学家的“杰作”,这个人就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华生

他提出: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


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后来更夸张的是他甚至提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能把他们训练成任何我想要的样子!”

但就是这样的理论在美国当时风靡社会,甚至成为当时育儿的“圣经”。

拿自己孩子实验,结果统统成为抑郁症

在当时提出这样理论后,虽然很多人支持,但很快就有人产生质疑。

为了证明自己理论的可靠,华生甚至不惜拿自己的孩子来做实验,但很可惜,三个孩子均不同程度患上抑郁,甚至还有出现一些精神病症状。

最严重的是其大儿子雷纳,因童年情感关注过少,成人后情绪极其不稳定,而且屡次尝试自杀。

他一度怀疑父亲的理论,甚至转而投向父亲讨厌的精神分析学派,很可惜的是,他问题太严重在30岁时自杀了。

二女儿也在成年后酒精成瘾,屡次自杀未果,索性自己的孩子也发展成抑郁症。

华生在看到前两个孩子都出现了如此严重的后果,在对待自己小儿子上有所收敛,但很可惜“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他还是把最小的孩子培养错了,小儿子成年后缺乏自理能力,到处流浪,无奈华生在成年后一直接济他。

事情被传开后,人们纷纷指责华生,认为身为一个心理学家还是著名的,为何把自己孩子这样“糟蹋”了。

人们翻看大儿子雷纳的日记中找到答案:

“我发现我成长的过程是冰冷的、机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这或许是我人生痛苦的源头。我的父亲在教育中,剥夺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础,或许他自己也没意识到。”

比家暴更残忍的是,冷漠和强迫孩子

你是否经常听一句话叫:“妈妈/爸爸还不是为了你,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听话啊”!

家长总觉得自己为了孩子操碎了心,时不时会甩出:

你到底听不听话,

不听算了,

我也不想管你了,

随你怎么样,

爸妈不可能管你一辈子,

你就自生自灭吧!

......

但想告诉你一个真相,当今无数心理学实验已经发现了一个事实——和家庭暴力相比,情感忽视的表现虽然隐秘,却伤得最深。

其实这个理论就是当初质疑华生的另一位心理学家哈洛拿恒河猴子做的实验,目的就是揭穿华生的理论。

他拿来一只和人类基因相似的恒河猴作为实验对象,然后给猴子找来两个人工”妈妈“。

一个是铁丝围成的猴子妈妈,但是胸前插着一个奶瓶,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是绒布做成的猴子妈妈,但可以提供温暖的绒毛,质感和真猴妈妈差不多。

在实验前,我们回顾一下华生的理论,如果小猴子真的像他所说,那毫无疑问肯定会选择铁丝猴妈妈,因为有奶吃。

但实验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几乎所有的小猴子都会依偎在绒布猴子妈妈身边。

如果你把这些布猴妈妈拿走,这些小猴子会发出极其惨痛的尖叫,甚至时间久了小猴子会出现精神病症状。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所以冷漠和不给予感情的回应最终会让孩子崩溃,真正的爱孩子不是你给予他们物质后就可以大言不惭的认为自己是一个合格父母,甚至还有父母看到孩子不听话,甚至以让孩子愧疚来告诉孩子,我养你了你就要听我的。

反思

家长总是责怪孩子根本不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而已。

期望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理解父母,家长你也太天真了吧。

唯一的方法是先试着理解孩子的心思:控制自己的情绪,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做出让自己和孩子后悔的事情。

曾经有科学家说过,人强烈的情绪只有20%- 30%是现实引发的,70% -80%是来自“旧伤”。这些发生的事件,不过是你情绪的导火索而已。

但你看到这些后也不必太绝望,有研究者为了解如何改变过去创伤的解决办法犯愁时,一次无意的实验揭示了真相。

还是拿小猴子做实验,先让小猴子产生创伤(和哈洛一样,给小猴子奶吃,但周围只有冰凉的铁丝猴妈妈),就这样小猴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病症状。

可希望来了,把这些小猴子放回它们的族群时,一些“友好”的小猴子会过来陪伴这些精神病猴,一开始相处非常困难,但久而久之在这些健康猴带动下,精神病猴也逐渐正常起来。

研究者把这群小猴子叫做“猴子治疗师”。

当今神经科学也发现了,脑部的发育的过程中,不断重塑新的经验,能够使神经系统产生新的回路。也就是说,如果一件事情曾经让人感到不快,而若新的经验——比如做这件事情还蛮快乐的感受——重复出现,新的经验感受能够替代旧有经验,你便改变了杏仁核对感受记忆的储存,“旧伤”治愈。

这也就是心理咨询强调的“客体新经验”,在新的健康关系经验下,受到早年创伤导致心理问题的人会逐步正常起来。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所以家长在发现自己过去做错了后还是有机会弥补的。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

“阿姨,和我说话!”

“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棍棒底下并不能让人真的成熟与幸福。

希望很多家庭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外在需求,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内在情感需求。


⭐️更多心理疗愈文,可以参考我的学习经验:

为何传统文化可以治疗抑郁症?心理学这样看待!

针对焦虑症的康复,有时候“慢”即是“快”

焦虑症半年差点住院,走出后我想告诉你为何“接纳”很重要

战胜焦虑症:记住“面对、接受、飘然、等待”这四个词

都知道在焦虑抑郁中接纳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做不到,这里几个故事启发你一下!

专业测试:心理健康VS心理不健康(含专业心理测评量表)

治愈强迫、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的5个关键因素

如何走出抑郁症(正念冥想方法引导)

心理学讲解除痛苦要“接纳自己”,那么到底什么是接纳自我?

走出神经症,森田疗法告诉你必须接纳它(专业解读)

再谈“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过去焦虑抑郁经历让我重新顿悟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文章,推倒阻碍改变内心的障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845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