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互联网公司应不应该高速扩张、扩张期应该不应该大量招人?本来我以为这是一个小众的问题,可是最近发现很多人在聊这个问题。一些管理者认为,企业高速发展时期,HR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影响了企业进度。而HR却认为,公司的扩张速度太快,没有规划,根本来不及招人,最终招来很多能力差资质又平庸的人。而员工们又认为,很多人招来根本没有任何用处,不但影响进度,还会出现很多繁琐的流程,三方各执己见,似乎又是一个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无解难题,屁股决定脑袋的普适性说明双方各有各的道理。当然,最终按职场潜规则,谁官大谁说的就是对的,老板官大,老板当然是对的。
在互联网职场论坛,一位职场人发帖吐槽到。看到了现在的字节跳动,想到了两年前的大疆,新秀光环,加速扩张,国内外四处挖人,整体年轻化,面试官牛逼哄哄,高层,四五年大疆也跟现在字节一样,吸引了各路履历光线的人物,例如特斯拉副总裁,还有当年的微信智能硬件的Andy……多少大佬来了又走,司空见惯,高层几乎都换了几遍,内部管理问题却依旧没有解决,架构变动极快,结果两年后业务滑坡,管理混乱不堪,管理能力和人才培养跟不上企业发展,内部创新无力,执行层和高层断档断层,上下不一心撕逼推诿,然后开始不断的优化,裁员,翻土,好在都给N+1,希望字节不要步后尘吧。这样的吐槽也是瞬间引起了网友的围观与议论,老规矩,我们先来看看网友们都是怎么说。
有网友就说到。入职两年,业务拉满,除了倒立拧螺丝更熟练了,其他的成长乏善可陈,看到不合理的地方以前还会指出来,现在就呵呵了,就这样安静的做个工具人吧。大疆不能跟字节比,抖音全球的用户流量都了不得。
也有网友认为。大疆把无人机做到了全球第一,这还比不了字节,人家说的是行业地位纵向比较,你非要比用户数量,这脑回路也是奇特,非要这样比? 你全球有多少用户,你一个无人机占用户多长时间呢,跟头条比还真差远了,零头都不夠。比用户数量,华为号称全球三分之一的用户都在用华为设备进行无线通信,是不是华为比抖音腾讯阿里更牛批?
也有网友吐槽到。都变成老白兔了,大厂通病吧,没哪家公司规模大了后能避免,我之前在大疆待了三年,现在在字节跳动,两家公司差异还是挺大的,没法类比。工作环境字节好多了。不过字节不好的在于,同事之间的关系很淡,基本都不加微信的。没啥可比性, 大疆和头条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公司, 无人机压根就没出现啥能打的,市场也不大。宇宙条就是娱乐,即使消失对世界也没有任何影响。人家的流量见谁灭谁,什么管理行业地位啊,硬件公司的天花板就在那,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也有网友表示。技术上只是窗户纸优势,另外我司最牛的其实不是飞控是相机,市场上不管是用户群体还是用户时间,跟互联网厂都没法比,价格还定的死贵。一般来说,硬件公司利润率远不如软件公司,传统硬件公司靠市场占有率取胜的,利润率10%都很难。软件30%都很轻松。改了这么多轮,都没改到点上,那证明就没人去解决和思考最核心的问题吧,也许他们知道问题所在,但是也不愿意动吧,毕竟说到底也就是个私人企业,几乎要成国内80后的独角兽通病了。
也有网友分析到。大疆利润率高过你说的这两个数……而且你抛去工厂的劳工,算一下人均利润……超过你的想象。因为硬件成本消耗比软件快,生产材料,仓储,工厂……等等,所以经营不好的会比互联网衰退更快吧。所以现在还有很多钱,不代表这个状态是可持续的,核心技术研发还是有品牌光环的比如工业设计,飞行控制一类的,其他的不推荐了。
看了网友这么多回复,笔者最后也补充几句。
接前文,员工跟HR的说法难道这些管理者们不懂吗?很多企业的老板,过去把握住了机遇,获得跨越式发展,经验告诉他——“短平快”的模式依旧可以创造巨大利益,所以,不扩张就没有吹牛的资本,也就忽悠不来投资,忽悠不到投资就是死。规模在国内一直就是一个很好的吹牛皮的资本,而且还能很好的帮你圆谎。(参见瑞幸咖啡)
没盈利模式?员工能力差?无所谓的,看我们业务、数据几个月翻了好几番,还怕忽悠不来投资?融资来了,多招几百个人放在那又怎么了?人多了,再换几轮融资,最终这些人内耗也可以被冲抵掉。所以,为什么不扩张呢?有钱了,继续扩张啊,反正也不是自己的钱,花完了,或许忽悠来更大的投资呢?也或许钱花完了,摊子就撤了,一天关好几个分公司,遣散暴力裁员几千个人这种事也不是没发生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