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到了明清时代,各种制度已臻成熟,其中包括殡葬和陵寝制度。
可有一项制度,被朱元璋开了历史的倒车,那就是殉葬。
自汉代起,崇信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废除了秦朝的活人殉葬制度,代之以器物陪葬。期间,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首领有用活人殉葬之外,正统汉族王朝就再没这种剥夺无辜生命的残酷制度。
朱元璋出身贫苦,自幼受到官府、豪强和地主们的欺凌,即使当上了皇帝仍心存怨愤,多多少少在心灵上造成扭曲。元朝帝王有殉葬的恶习,朱元璋已早有耳闻。另外,他生性节俭,担心在他死后,他的后宫妃嫔吃穿用度会浪费国家钱财,徒耗国库。
所以临终时遗旨朱允炆:责殉诸妃!
一旨令下,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女十数人
四十六人中,其中八人先朱元璋而去,剩余三十八人皆赏一顿美餐,赐三尺白绫,带着无限的留恋和怨愤,含恨自尽。更加残酷的是,为了使一些妃嫔青春永驻,到了阴间仍能令太祖欢心,竟活生生地灌下水银,以保尸体不腐。
不知现在孝陵的地宫之下,这些冤死的妃子们可否容颜依旧!
朱元璋的万年吉壤,自洪武九年便开始筹备。当时,踏勘官员提供的“龙穴”有好几处,朱元璋自己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召集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共同商议。结果,四人不约而同地选中了位于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
当时,陵地原是蒋山寺所在地,僧人众多,香火兴盛。朱元璋亲自说服众僧,把寺庙迁至紫霞湖东,并亲赐刹名“天下第一丛林”,以示尊崇——这就是今天著名的灵谷寺。
去过南京孝陵的人都应该发现,过了四方城和神功碑,是一条呈月牙状弯曲的神道。这与历代帝王的神道截然不同,因为此前的帝陵神道,都是宽阔笔直的,以显皇陵的庄严气派。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年孝陵前部有座小山包,叫孙陵岗,是吴大帝孙权的墓地。有大臣建议将孙陵搬走,朱元璋却对人说:孙权是条汉子,留他在大门口吧!
这座小山包从此改名为梅花山!
孝陵从修建到完全峻工,历时二十九年,工程十分浩大。陵区周围六十里,南北纵深亦达六里,陵区而积是当时南京城区的三分之二还稍多。可见,当时朱元璋对自己的身后之事的重视程度。
孝陵的建制开创了明清帝陵的圭臬,对后世各帝王陵寝起到了示范作用。
一,一改以前的方形宝顶为圆形,利于排水和保持墓穴的干燥。
二,注重棺椁的密封和防腐处理,便于更好地保存尸体。
三,减少之前的地宫内部建筑,扩大地上建筑面积,更方便于子孙祭奠。
四,提高祭祀规格和次数,一年之中清明、中元、冬至三祭,以驸马,亲王以上规格主祭。平时外藩、官司入京,必先拜皇陵。
五,首次出现规模宏大的陵园建筑群,牌楼、碑亭、神厨、神库、祭殿、配殿、宝城明楼等,组合成一处地上宫殿,与地宫遥相互映,体现了陵寝制度自朱元璋起走向了成熟。
六,设立庞大的护陵队伍,名为“神宫监军”。负责护卫、巡视、看料、悼陵等,共计六千余人。
古人事死如事生,朱元璋亦不脱俗。他除了建立了丰功之外,让三十八条鲜活的生命为自己殉葬,一生节俭却耗费巨资修建奢华的陵墓,动用民工数万,采石伐木,劳民伤财达近三十年。一人入土,万户不安!
地宫之下沉睡已六百多年的洪武大帝,倘若有灵,知愧疚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