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圈地运动英国领主惨背锅,谁才是现代化幕后真正"第一人"?

圈地运动英国领主惨背锅,谁才是现代化幕后真正"第一人"?

导语:在英国资本主义积累的现代化过程中,圈地运动可谓是不可不谈的一道历史印迹。在初高中历史课本的不断熏陶中,我们似乎习惯性地认为英国领主是圈地运动的谋划者、执行者,而他们也总是被相应塑造成十恶不赦、欺压农民的形象。真相其实是,领主们被绑上了"贼船",无奈成了"替罪羊",而真正的幕后黑手,是隐藏在农民之中的富裕佃农。想知道富裕佃农是如何一步步积累资本,最后走上人生巅峰,"嫁祸"给领主的?且看下文解读。

行走的牧羊人

一、 英国现代化的可能性起源

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从头到脚都流淌着血和一切肮脏的东西。"那么,资本主义从哪诞生?英国资本主义又从哪发源呢?英国现代社会转型到底来源于谁?一度众说纷纭。可这段距今数百年,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并不是别人可以随便杜撰的故事书。想要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就必须进行溯源、理清思路、顺藤摸瓜,即谁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扎根点,下面让我们看看其中较为主流的三种说法:

1、手工业是现代化的起源吗?

比较正统的观点代表人物是莫里斯▪道布,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从手工工场开始的,先升级为工场,最终再转型为机器大工业,经历了一个过程。商业资本摇身一变为工业资本,接着突破成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如此源源不断,步步升级。这种说法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构成为依据,但并没有找到根源所在,所以并不正确。

19世纪英国棉花工厂林立

2、商业是现代化的起源吗?

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商业曾一度拥有"大哥大"般领导的重要地位,这也是贸易根源说主张者们的依据。十五世纪,现代银行起步、大商业公司暴涨、多种汇票技术也应运而生,商品经济发展较为迅猛。贸易根源说认为,贸易和国际市场的存在,促进了新旧社会的变革,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因。这种说法仅从商业价值的角度出发,不得不说是片面的、错误的。

人们正在讨论相关建议

3、农业是现代化的起源吗?

不同于工业和商业,"民以食为天",农业可以说是一直扎根在社会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粮食的供给,民众无法获得饱腹感,再好的社会制度、再巧妙的经济制度也味同嚼蜡。因为只有先吃饱,才能吃好。所以,在一个农本社会里,只有农业经济发展完备,农产品富余,才有可能拥有稳定的交换市场,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之所以后来可以放弃农耕而走工商业道路,正是因为周边农耕地区的供给和粮食支持。由此可以说,农业是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所以根据时间顺序,农业才是最有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源的领域。

因为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剩余量增多,供大于求,乡村工业经济应运而生。想要突破农业经济的落后性、单一性,从而成为新的经济模式,也必须要求农业拥有足够强大而稳固的基础。近三十年来,英国农业史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证明:工业革命与农业革命密不可分,单单工业革命并无法清楚解释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过程。17世纪-19世纪,英国农业人口大幅减少,产量却不如预期般下降,反而一度增长,这足可以证明其农业技术的进步。所以农业资本是英国社会近代化的重中之重,不论从时间顺序,还是从逻辑顺序,农业都是工业的命脉,这是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农民在土地上收获土豆

二、 英国现代化前期农民成长的原因

经验告诉我们:社会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向来密不可分,只有两者不断进行良性的互动,才能带来经济的飞跃。中国向来为人所诟病的,便是晚清的闭关锁国和一系列封建的政治政策,他们都导致了中国中古社会晚期经济的落后和贫困。而在同一时期的大洋彼岸,英国的政治制度却截然不同:议会的形成和下院地位的提升,让更多人拥有了话语权和发展空间;私人财产制度权力体系的建立,让个人拥有更多的生活获得感和生产积极性;国会对原本至高无上尊贵"王权"的制约,让政治也不再紧张受阻,它们都为一股力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社会政治制度虽然重要,但它们也离不开运作和执行,离不开社会组成的基础——人。人是有创造性、有思维观念的高级智慧生物,时代的发展永远离不开人的作用,不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粮食的生产,亦或是经济的推动,都离不开人作为主要力量。那么,英国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作为根源的农业资本,它的主要力量—农民,又是如何成长的呢?

领主正与人们交谈

1、物质上富足无忧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单个农民所构成群体的劳动积淀。大规模圈地运动之前,农民就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服饰和饮食选择更加个性化、住房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活水平较同时期欧洲的其他农民来说,好了不少。他们还创造了劳动生产率、农产商品率和储蓄率三高的奇迹,并从中诞生了一部分富裕佃农。虽然并不能平等地、公正地享受发展成果,但农民普遍受益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事实。

农民住房条件的改善

2、精神上自信自尊

不止物质富足,农民的精神水平也有了显著进步。他们经过长达几个世纪的不断抗争与谈判,相应地获得了自由迁徙权、自由劳动权、受教育权和个人财产遗嘱权等等权利。除此之外,农民的孩子们可以成为职业牧师,还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农民们也可以自愿选择参与、管理、解决地方公共事务。这在以往,是农民们绝对不敢奢望的尊贵待遇。通过抗争,英国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积极摆脱往日的愚昧,一步步增强了作为人的自信与自尊。

农民精神富足更加自信

三、 现代化过程中富农与领主的"相爱相杀"

富农,英国称作"Yeoman",指比一般农夫富有的耕作者,有些像中国旧社会的"中农"。他们作为新式农民,家境殷实,或自己种植、或转手买卖。不断扩大自己的土地范围,早已用蚕食的方式率先进行"圈地"。他们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既雇佣拥有劳动力的其他小农,也付给领主地租,由此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关于圈地运动,人们总是过多地强调贪婪领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夺,指责领主们为满足自身私欲而打破了原本租佃关系的稳定性,却无视此前英国农民的发展积累与斗争挑战。作为实际领导者,富裕佃农在现代化发展中,制定了一番全新的策略:他们从容无视等级与身份,只为最大限度追求市场利润。

人们集中作业

1、富农的主动挑战、斗争

英国实行货币地租政策后,佃户们的约束和限制减少,因此加深了对个人财产占有的思想观念,扩大了农民个人的发展空间。十三世纪以后,富农们成规模地、有组织地扩大耕地与牧场。他们充满理想抱负、进取心强烈、且对利益价值有十分敏锐的嗅觉,从而建立了一种以农民阶级上层为核心的经济形态。这一经过长期摸索与实践的富农经济迅速击败了领地经济,迫使领主为自保不断退步,从而进一步间接扩大了富农经济的规模,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阶级由此形成。

十六世纪,土地占有权与使用权一体化的新型土地制度顺应社会现实,悄然出现。仍在耕种的农民们纷纷开始在自己的土地附近挖起土沟、筑起篱笆,这就是早期的"圈地",即个人土地所有权的象征。而富农作为上层,则率先完成了较大规模的圈地活动,他们不断更新农业设备技术,改良品种与土地环境,极为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很显然,农业资本主义是由富农推动的,而领主,不过是后来被佃户的利益吸引才加入到商品经济中来。富裕农,毫无疑问,才是英国现代农业的领头羊。

土地生产和划分

2、领主的被动接受、退让

面对富农的再三挑衅,领主也曾想过五花八门的对策。最初通过农奴制,领主企图提高地租来稳定自己的收入,可是这一方法在英国的社会制度下根本行不通,因为法律会保护佃户的传统权利。如果领主坚决实施,打从一开始就会减退佃户的生产积极性,领主无可奈何,只得打消念头。黑死病过后,劳动力锐减,身份终究打不过实际,领主在与富农抢夺劳动力的激烈斗争中,不幸败下阵来。领主无力改变传统佃户的负担,也无法提高自己的土地产出,就这样在两难境地中不断失意受挫。最终无奈的领主只得放下身段,与自己的佃户一道,走入市场中发展经济。

抢夺劳动力

结语:关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曾片面夸大暴力的作用,过多强调对农民的剥夺,而无视农业的长足发展,这实际上是不对的,也非常容易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之中。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并不总是靠暴力确立,要想探究历史原貌,就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政治等多种属性。英国农民曾用辛酸血泪,与统治阶级不懈斗争了数百年,只为争取那神圣的自由权利与自由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农奴制没落、富农阶级上位、现代化农业强盛、资本主义发展,实际上都和斗争精神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深深联系。斗争虽然意味着流血牺牲,但同时也一定代表成果的获得。它可以是物质成果,但更重要的,是顽强不屈的精神成果。

参考文献:

1、《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早期欧洲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999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