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你是不是经常跟孩子说:"别哭了,哭有什么用,要坚强。"?
在坚强教育的背景下,孩子常常被教导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确实培养出了不少坚强的孩子,他们勇敢、大胆、不怕失败。可是同一套教育方式之下,还有一群孩子他们胆小、脆弱,虽说从来不哭,但是内心却十分的敏感。
同样是坚强教育,为什么有些孩子就成了"情绪文盲",不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呢?这背后的原因是家长们常常让孩子被动地接受来自父母的情绪控制,而不是孩子自愿地管理情绪,这就造成孩子的委屈被压抑,也不愿意跟父母诉说,最后由于情绪得不到释放造成了抑郁、自闭的心理。所以说,孩子成为"情绪文盲",究竟是孩子脆弱,还是家长误用了坚强教育?
坚强教育的目的在于强化内心
我们都说孩子应该要从小学会独立自主、坚强胆大,真正的坚强不应该只体现在情绪上,而是内心上。一个人是否坚强在于他调节情绪的能力,每个人都会面对恐惧、不安,可是真正坚强的孩子可以迅速消化负面情绪。相反,内心不够坚强的孩子有时只是表面被家长"叫停",看起来不哭不闹,实际上孩子却把情绪都压抑在心里。
我一个朋友带孩子就只顾着强调男孩应该坚强,不能轻易流眼泪。有一次孩子摔倒了,我朋友跟在后面只顾着跟孩子说:站起来,不要哭。结果孩子怎么都止不住眼泪,我朋友急了,还以为孩子在撒娇,就又说了孩子一顿。结果那天回到家才发现,孩子的膝盖被蹭出血了。
所以说,坚强教育常常蒙蔽了家长的双眼,导致家长忽略了孩子哪些地方真正受了伤。
误用坚强教育的家长通常都忽略了教会孩子怎么调节情绪,往往只是教育孩子把委屈"咽下去",却没了解孩子情绪的根源,导致孩子成了"情绪文盲",无法拥有坚强的内心。这样孩子下次再摔倒依然会感到委屈,并且情绪会更加强烈,默默地隐藏在心里。
"情绪文盲"的孩子通常有哪些表现?
情绪文盲指的是那些不懂得认识、处理自我情绪,同样的也无法正确接受和认识他人情绪的人。通常情况下,表现出情绪文盲的孩子会有这些特点:
1、 自卑怯懦,胆小认生:由于孩子对于自我情绪的了解不够深刻,很难明确自身情绪的来源,常常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导致自卑怯懦,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表现自己,通常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也很容易由于被别人的批评给击垮。
2、封闭自我,不懂表达:不能正确认识情绪的孩子将很难和他人进行交流。毕竟很多的交流都是要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就好比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如果孩子能够体会到父母的爱,就算心中有委屈也会用沟通的方式和父母表达,而不是用吵嘴、暴力的方式面对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3、处理问题的方式很极端:情绪文盲的孩子不管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都很难控制和理解自己的情绪,这样的孩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然也会碰到更多的阻碍,有时候也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情绪文盲的诱因也有很多,主要有两大方面:
- 第一方面是来自于父母,由于父母有时只是通过外力去控制孩子的情绪,并没有真正教会孩子做"情绪的主人",这样孩子面对负面情绪时比较容易被主导,导致情绪崩溃。
- 第二方面则是外界,由于现在社会的信息化,我们似乎已经熟悉了"隔着屏幕聊天"的社交模式,这样往往就忽略了面对面交往的重要性,因为光凭屏幕中的信息,我们很难去揣测对方的情绪,这就导致了现在有大部分人都成为了"情绪文盲"。而孩子也会由于面对面交朋友的机会减少,导致很难去发现他人的情绪。
所以说,孩子无法正确认识情绪,不仅仅是因为家长误用了"坚强教育",导致孩子无法直面情绪,最后被情绪给"隐形伤害",还有来自外界的原因导致孩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变化。
身为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导孩子面对、处理情绪,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消化情绪。
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孩子情绪的源头。孩子有时候确实是由于撒娇才哭闹,可有时候孩子也可能真的受伤了,想要寻求家长的帮助和安慰。所以家长想要让孩子了解情绪,自己要先搞清楚孩子的情绪来源,这样才能在下一步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
其次,帮助孩子消化情绪的同时,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孩子在受了委屈之后,父母不应该直接呵斥孩子收起情绪,而是引导孩子进行消化情绪。首先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不要在孩子哭的时候就骂孩子,这样孩子的情绪就没有了释放的出口。
最后,引导孩子理解他人情绪。孩子光认识自己的情绪还不够,还需要理解他人情绪,与他人建立情感的联系,这样孩子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和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并且能够拥有一定的社交能力。
总结
现在不仅很多孩子容易成为情绪文盲,就连家长也容易掉入情绪文盲的"坑"里。家长还需要正确运用坚强教育,让孩子积极勇敢地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孩子认识自己的一个渠道,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可见情绪就代表着每个人的特质,推动着交流的进行。孩子需要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主动地进行调节,才能够拥有一颗真正坚强的内心,做一个"情绪的主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4813.html